常見方案
1、見下圖左中,7×7的淤泥中是條款君最初想到的方法...24格葉綠礦就達到上限了,要49格有什麽用。可見其效率低下,不予採用。
2、見圖左下,類似於方案一,但採用5×5的淤泥。這是我所見過大多數吧友的方法(比條款君的方案一顯然聰明多了),淤泥總數接近於生長上限,卻不適合在短距離內大量種植。效率雖高,僅能小規模種植。
3、見圖右上,脫胎於方案二。能夠在小範圍內較多地使用。從圖中可見,該結構中,理想情況下每個葉綠礦將同化八塊淤泥。又由於葉綠礦生長速度慢如龜爬(種過的同學都知道),而然一般來說,整個結構中的淤泥完全被同化才能方便地收割。該結構也不適於把密度上限利用到極致,可見仍有改進餘地。
4、見圖左上,與之前三個方案不同,方案四以四個而非一個葉綠礦作為種子。理想情況下, 淤泥同化完畢時,加上種子,共有24個葉綠礦,恰達到上限。平均每個作為種子的葉綠礦需要同化5個葉綠礦,可見,方案三中的結構同化5個葉綠礦之時(還餘4個完成同化),方案四的結果則完成同化。條款君被這個結論嚇到了,這意味著,較之方案三,該結構的效率提升了一倍。
5、見圖右中,兩側共八個 “種子” 拱衛16塊淤泥(總計24個),得益於方案四的思路,改進得到的方案五結構中,平均每個種子負責同化2塊淤泥,但種子排布擁擠影響了生長。效率略高。
6、見圖右下,方案六同時也是鎮樓圖上的最終方案。6個種子負責18塊淤泥,種子的排布更分散了,有利於更高效地同化。絞盡條款君的腦汁得到的成品,在六個方案中,條款君自認最高效的結構。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