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在三國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的介紹,並以此為切入點,分享主公在遊戲中真實還原的精彩戰事。
三國歷史中有許多場著名的大戰,而在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曹操擊敗了北方最大的對手袁紹,完成了對北方的基本統一,奠定了自身的霸業基礎。關於這場戰爭,史書中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其發生的背景是黃巾起義失敗,地方豪強形成割據勢力,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有虎踞天下之態勢。而河北袁紹勢力位於曹操集團的後方,是必須要剪除的對手。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袁紹擊敗公孫瓚,具有幽、冀、青、並四周之地,意圖南向以爭天下。而曹操集團所在的山東則是袁紹集團南下的必經之路。由此,兩大集團的決戰在所難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袁紹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意圖南下進軍許都,決戰開始。為了應對袁紹的討伐,在戰略上爭取主動,曹操做出戰略部署:派部將臧霸由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入青州,牽製袁紹,並為大軍右翼,防止袁軍突襲許都;命五子良將之一的於禁帥軍進駐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防白馬,阻擋袁軍渡河南下;而自己親率主力八萬精兵進駐官渡(今河南中牟)並築壘固守,正面抗衡袁紹。同時,派遣說客攜重金前往涼州,以求結盟,牽製袁紹後方。
面對曹操的固守策略,袁紹無可奈何,隻得強攻,然而白馬一戰,袁軍大將顏良文醜被殺,士氣挫動,袁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而曹軍則進入到主動進攻的局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騎突襲烏巢,燒袁軍糧草輜重,曹操依計而行,突襲烏巢,大獲成功。袁軍糧草被燒,軍心動搖,瞬間崩潰,被曹操斬殺八百餘裡,只有袁紹倉皇逃竄,不久之後病死。
至此,袁曹官渡之戰結束,曹操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基本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為日後三國鼎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中的官渡之戰分外精彩,遊戲中的戰役也不遑多讓,4月10日,96區玩家便上演了一場極其精彩的官渡之戰,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96區司隸河內之地,雙雄並立,【滄海天山】虎踞河內,望黃河以圖南下,【戰盟】是其南出司隸的最大阻礙;【戰盟】位於黃河南部,俯仰皆受製於【滄海天山】,與南向與荊楚群雄爭鋒,必先剪除【滄海天山】在上遊的威脅,待後方安寧,方可南下爭雄。
一山不容二虎,【戰盟】和【滄海天山】互為對方的最大掣肘,必欲剪除對方而後快,這與官渡之戰中袁紹和曹操勢力的情形十分相似。
然而,雙方在河內附近對峙多日,戰事卻依然膠著。【滄海天山】仗地利之勢,背靠河內城,依託高牆大門,以逸待勞,阻擋【戰盟】攻勢,使其四日夜僅向前推進十步,一時間防守無虞,隻待【戰盟】強弩之末,便可一舉反擊,功而克之。
而【戰盟】攻擊不力,承受著極大地壓力,若無法一舉攻而克之,則很容易遭到對方反製。
當此之時,【戰盟】盟主波塞冬詳細的分析了雙方態勢,認為【滄海天山】依託河內大城,不宜強攻。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當前雙方勢均力敵,自然無法形成合圍之勢,因此,必須要尋求在野外作戰,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
為了達成這一戰略目的,【戰盟】盟主決定,採用聲東擊西之計,派遣小股部隊佯攻河內,實則暗中調集精銳之師,突襲【滄海天山】布置在城外的前線部隊。
大戰之中,雙方細作往來頻繁,為避免消息泄露,【戰盟】盟主波塞冬一邊在全軍頻道假傳命令,另一邊,卻將真實計劃小範圍的透漏給戰盟的少數指揮使,令其依計行事。
4月20日,一切準備就緒,【戰盟】依計而行,兩路大軍分別趕赴不同戰場,而【滄海天山】無意間得到【戰盟】主攻河內的假消息,果然中計,被【戰盟】精銳部隊突襲盟主悟空成功,【滄海天山】雖死戰不退,無奈雙方兵力懸殊,悟空拚至最後一支隊伍,依然無法退敵,無奈被俘。
此戰,【戰盟】以瞞天過海、聲東擊西之計,成功的調動了【滄海天山】的防衛,趁機攻其薄弱之地,一舉而功成,這與歷史上,曹操突襲袁紹屯糧重地烏巢而大舉攻破袁紹何其相似?
故曰:玩家之戰,其精彩不亞於歷史戰役矣!
但戰場即是戰略家不斷地策略博弈,勢力興衰,風雲激盪,誰將最終問鼎中原?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官方公眾號
作者:史官團《三國志戰略版》烽火播報 攻其薄弱 一舉而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