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5世紀以降的歐洲,正籠罩在對巫術的恐慌之中。自古以來有著黑白之分的傳統巫術信仰,因其與基督教教義的相悖而成了迷信的代名詞。無論是詛咒人的黑巫術,還是治癒人的白巫術,一齊統括在了「魔女」這一概念之下,被民眾看作是一切饑荒、戰亂與不幸的根源,並直接促成了「獵巫」,即魔女狩獵運動的產生。
也許是為了將歷史上的魔女狩獵順利融入遊戲劇情,《魔兵驚天錄》中同樣構築了一個與基督教類似的天使與魔鬼二元對立的宗教世界觀。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貝優妮塔的形象和傳統意義上的魔女概念不可避免的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魔女狩獵(獵巫運動)
魔女誕生:女性視角下的貝優妮塔
雖然同樣存在男性巫師被抓捕和處決的案例,學界依然認為,魔女狩獵恰如其分地是一場針對女性的迫害運動。這就表明,魔女概念的形成,與中世紀以來的女性觀念密不可分。從這一視角出發,選擇貝優妮塔這樣的女性角色作為遊戲主人公,可以說有其歷史層面的必然性。
貝優妮塔的反禁慾主義形象
崇尚禁慾主義的基督教,對道德規範有著明確的界定。從教義的角度來說,《聖經》所記載的魔鬼,實質上是貪圖淫慾而墮落的天使。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為了同自己想像中那些試圖推翻基督教的魔鬼們進行抗爭,勢必對魔鬼的淫慾特徵,即所謂的性開放持否定的態度。而身為魔鬼在塵世間的代理人,魔女也因此被塑造成了慾求不滿的形象。
「所有巫術都源於女性那永不滿足的強烈肉慾。」
——《巫師之錘》
遊戲中貝優妮塔的性感外形,看似與傳統的魔女形像一脈相承。誇張的身體比例搭配緊身服裝,於人物舉手投足間不斷凸顯女性的身體特徵。造型之外,戰鬥畫面中的身體表現也不遑多讓,無數次的臀部特寫,包括召喚魔獸時逐漸裸露的肌膚,過量的訊息素簡直要穿透螢幕。
戰鬥中不可或缺的「特寫畫面」
裸露的身體和俗豔的服飾,都是構成傳統魔女形象的主要元素。不僅如此,對敵人赤裸裸的嘲諷與挑逗,以及特殊條件下觸發的諸如用高跟鞋狠踩敵人的「調教」模式,都充滿了性的暗示。從這一角度來說,貝優妮塔的形象恰如歷史上的魔女,稱得上是基督教禁慾思想的反面典型。
啟動機關時也絕不忘記性感姿勢
貝優妮塔的反母親形象
除了禁慾主義的限制,女性還被要求實現組建家庭和撫育子女的社會價值。但就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頻發的自然災害與人為戰亂導致了大範圍的饑荒,加之瘟疫的影響,嬰幼兒存活率十分堪憂。其結果就是,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和敵視加劇了民眾的恐慌,她們把嬰幼兒的早夭視作女性的失職,弒嬰理論由此產生。
相傳魔女們的詛咒會令婦女不孕,即使懷孕,也要使之流產。她們為了滿足私慾而與惡魔結合,把未接受洗禮的嬰兒貢獻給撒旦,又或是吞噬這些嬰兒,將其殘骸煉製成特殊的油膏並塗抹在身上,以此獲得隱形或飛行的能力。
貝優妮塔在性格塑造方面,同樣表現出了對孩子的捉襟見肘。
第五章裡的貝優妮塔,面對瑟蕾莎時少不了唉聲嘆氣
正如遊戲人物之一的盧卡,在面對被稱呼為媽咪的貝優妮塔時所表現出的驚愕,貝優妮塔與母親這一概念實在相去甚遠。雖然不及弒嬰理論的殘忍,但是該理論本身也不過是一種特定思想的誇大——所謂弒嬰的行為,實質上與成功撫育子女的價值實現正好相反,也就是說該理論實質上反映的是民眾在特定社會環境中對維護傳統性別價值的期望。
「媽咪?你是?……母親?」盧卡表示難以置信
魔鬼理論與女性偏見
中世紀的歐洲,流行著女性是萬惡之源的觀點。
根據《聖經》的描述,夏娃誕生自亞當的一條肋骨。據此,女性被定義為生理上不完整的男性;《創世記》中所記載的夏娃受到蛇的引誘而偷食禁果的舉動,遭致了上帝的怒火,這才有了之後的洪水氾濫和諾亞方舟。所以,女性也被認為天生就有著輕信和易受誘惑的本性。
「我隻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一樣。」
——《聖經・哥林多後書》
與此同時,瀰漫著神秘主義思潮的中世紀,人們普遍相信可以通過出賣靈魂來換取超自然的力量,這就令基督教的魔鬼理論有了用武之地。魔女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女性低劣論以及魔鬼學說的基礎之上。
處於動亂中的中世紀歐洲,女性,尤其是獨身的婦女,社會地位正在不斷邊緣化。這一群體因無法實現自己的性別價值而備受攻訐,她們敵視社會變革,卻又無力生存,許多年老的婦人只能以乞討為生。在發生了諸如接受乞討的家庭蒙受不幸的巧合事件後,本就處在焦慮與不安之中的民眾,無法遏製地將負面情緒宣洩到了這群人的身上。
為了維護自身的正統地位,教廷也不會放過這個轉移社會矛盾的機會。基督教的神學家,乃至後來的知識分子階層,都積極投身到魔女形象的構建當中。他們結合了煉金術與占星學的理論,不斷豐富著魔女的內涵。就像遊戲中把童年時貝優妮塔的玩偶取名為柴郡貓,占星學中作為不詳象徵的貓的意象,正是由此開始與魔女聯繫在了一起。
雖然討厭孩子,但是「對製造孩子的方法……倒是很感興趣呢」——簡直是魔女形象的高度概括
巫魔血盟:貝優妮塔的魔女特徵
中世紀魔女概念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便是與魔鬼的交往。人們認為,貪得無厭的淫慾使得女性委身魔鬼成為魔女,她們甚至會用自己的鮮血起草盟約向魔鬼表示效忠,以此來獲得超凡的力量。
16世紀宗教改革的倡導者馬丁・路德,以自己獨特的觀點加強了這番魔鬼理論。他認為與魔鬼聯繫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同樣以黑色裝束示人的貝優妮塔,其使用的魔法形式,也可以從傳統魔女的概念中找尋設計來源。
魔鬼契約
獨具特色的造型之外,遊戲中極富魄力的戰鬥畫面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面對體型巨大的敵人時,貝優妮塔能夠召喚出威力強大的魔獸對其施以痛擊。這種召喚能力,與傳統魔女的概念相對應,是借由與惡魔的契約來獲得的。
「魔女這一行也不容易,地獄裡的朋友們總是說著肚子餓了,吵死人了呢。」
形態各異的魔獸有其特定的出處,並且與現實中的基督教與魔鬼學說不無關係。例如,龍形態魔獸蛾摩拉(Gomorrah),很可能出自《聖經・創世紀》中所載的,被天火所毀滅的兩個古代都市索德姆(Sodom)與蛾摩拉;烏鴉形態的魔獸瑪爾法斯(Malphas),則來自於著名的魔鬼學文獻《所羅門王的小鑰匙》所描述的,地獄40軍團中第39軍團的總帥,一個化身為烏鴉出現在人類面前的魔鬼。
烏鴉形態的魔獸——瑪爾法斯
通過巫魔血盟,魔女滿足了自身的慾望,也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魔力,然而這一切並非毫無代價。相反,一旦與魔鬼結合,魔女必須放棄塵世上的宗教義務,並且再無靈魂的回報。即是說,魔女死後,靈魂既不能上天堂,也不會下地獄,她們的歸宿,大致就像是遊戲中關卡挑戰失敗時的畫面——被煉獄中的魔鬼吞噬得一乾二淨。
魔鬼印記
相傳與魔鬼結合後,魔女身上會出現一個由魔鬼製造出的特殊痕跡。這塊痕跡通常很小,主要特徵是感覺不到疼痛。所以,在歷史上的魔女狩獵中,被懷疑為魔女的女性,身體上的任何疤痕或斑點,都會令自己深陷於萬劫不復。
雖然沒有得到製作人明確的答案,貝優妮塔也同樣有著「魔鬼印記」。遊戲劇情中,許多玩家都已發現,貝優妮塔嘴角的痣並未出現在過去的自己身上。對此,製作人在回答玩家的提問時態度曖昧,宣稱她是經歷了「某個階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發生。
通過對傳統魔女概念的考察,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十分明晰。所謂的「某個階段」,指的是貝優妮塔與魔鬼訂立契約的經過;而嘴角的痣,自然也就代表著魔鬼的印記。
500年前的貝優妮塔,嘴角並沒有痣
此外,在實際的魔女審判中,法庭還會通過觀察被告是否會流淚來斷定魔女身份。根據魔鬼學家的說法,即使遭到肉體或精神的折磨,魔女因為具有魔鬼傳授的抑製法而不會流淚。遊戲中貝優妮塔對瑟蕾莎說最討厭愛哭鬼,除去因時間悖論而產生的循環,這一對白的設計或許就是沿用了這一說法也未可知。
「我在這個世上最討厭兩種東西,蟑螂和愛哭鬼」
魔女與月亮
「巫師的聲音,能使月亮降沉。」
——《法瑪特裡亞》,維吉爾
遊戲中月亮這一設計元素出現的頻率很高。造型方面,貝優妮塔母親的贈物、服裝的鏤空圖案乃至裝飾品,都以新月的造型來表現;設定方面,魔女的魔力來源正是月亮本身,表現為只有在月光照耀之下才能發動特殊的「Witch Walk」能力等等。故此,遊戲內的許多解密要素都牽涉到了月亮,比如部分場景中,玩家必須要創造月光直射的條件才能通行。
貝優妮塔手臂上的飾物也採用了月亮的造型
月亮意象與魔女的聯繫古已有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世紀時。當時的一部教會文獻中,記載了幾名婦女騎乘動物,在女神戴安娜的指引下飛行於夜空中的場景。這樣的描述可以說從教義上確立了魔女的形象。
身為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和生育女神,戴安娜就此被神學家們添加到魔鬼理論當中。在後者的演繹下,戴安娜又增添了司掌冥界之神,甚至是魔女之神的稱號,地位逐漸與惡魔之首的撒旦等同。
月亮女神戴安娜(Diana)
魔女之死:從拷問具到火刑架
魔女審判
如前所述,所謂的魔女指控,只不過是大眾為了抵消負面情緒而人為製造出的情感宣洩對象。所以一旦以魔女罪被捕,將要面對是一種根本無法做出抉擇的二難境地:如果承認「罪行」,就必須編造出與魔鬼的交往過程,這樣一來無疑只會助長魔女狩獵的聲勢——本來虛無飄渺的魔鬼形象透過魔女之口獲得了存在證明。如果歷經嚴刑拷打而不屈服,人們又會說,這一切都是魔鬼的力量從中作梗。
為了獲得令大眾滿意的結果,極盡殘忍之能事的拷問刑具層出不窮,它們甚至把刑罰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於鐵處女:雕飾成女性外形的外殼內,安裝有可以移動的金屬尖刺,其目的在於,通過手動調整巧妙地避開受刑者的要害,以施加最大的痛苦又不至於令人立即身亡。
鐵處女
這樣駭人的刑具同樣出現在了遊戲內。
遊戲中為天使敞開的鐵處女
貝優妮塔可以消耗魔力槽來發動特殊的終結技,具體表現為各式刑具的使用。鐵處女之外,就中世紀時的產物,還有帶有尖刺的鐵輪與斷頭台等。然而諷刺的是,遊戲中這些刑具的處刑對象並非魔女,而是狩獵魔女的天使,雙方的立場發生了180度的反轉。
遊戲劇情也是如此,代表宗教正統的賢者一族成了反派,被狩獵的魔女才是主角。不過,這樣的設計何嘗不代表了歷史的前進方向?事實上,隨著近代歐洲社會環境的逐步改善,以及民族國家的相繼建立,日漸式微的魔女狩獵運動終於在18世紀中後期走向終結。
火的意象
魔女狩獵運動中被捕的魔女,有很大一部分人最終被送上了火刑架。除了像英國這樣的特例,當時其他國家在處決魔女時都普遍採用了火刑的方式。
「如果有人用巫術對別人進行傷害和損壞,她就必須受到死的懲罰,這個懲罰還必須是火刑。」
——《卡羅琳娜法典》
究其原因,根據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接受審判的魔女不應留下肉體,必須用火將之從現世完全抹消。另一方面,基督教的神學體系中,火有著獨特的內涵。《聖經》中說,「……凡能見火的,你們要叫它經火,就為潔淨。」將魔女赤身裸體綁在十字架上接受火刑,正是基於火的「淨化」與十字架的「祛魔」內涵。
遊戲反派陣營中的天使,其設計元素中同樣包含了火的意象。
當天使現身時,往往會給地面帶來火焰,而高級天使的降臨,更是會引起岩漿的噴發;遊戲中第三章的場景,正是由此造成的一片火海。這些天使,不僅會使用火焰形態的魔法,自身還會在受到一定傷害後燃燒。玩家在躲閃敵人的攻勢時,既要避開地面的火焰區域,又要在不直接接觸這類敵人的前提下將之擊敗。
貝優妮塔面對火焰時的小心謹慎,與序章開始就展現出的強大力量落差極大,卻又在情理之中。對於魔女而言,天使不過是審判者,唯有火焰,才是真正的終結者。
岩漿侵蝕的地表與包裹在火焰中的天使
貞德其人
法國作為魔女狩獵運動的發源地,早在其於15世紀後期的大規模爆發之前,就已出現了貞德這樣極具代表性的受害者。
這位誌願投身到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姑娘,以其作戰之英勇鼓舞了法國軍隊計程車氣,阻止了英國的進一步侵略;她又極力擁護查理七世的加冕,維持了中國政局的穩定。然而這些舉動,在提高她的地位和聲望的同時,也觸及到了當時封建主的權益,因而遭致了殺生之禍。
在之後的戰鬥中,貞德為英軍所俘。法國當局對此非但拒絕民眾的營救請求,背地裡還勾結教會,將貞德以魔女罪論處,致使她最後被活活燒死在魯昂的火刑架上。
火刑架上的貞德
貞德的經歷從側面反映了魔女狩獵的本質,其中既有社會和宗教的因素,又包含了政治權力鬥爭。所謂魔女,終究是為了特定目的而製造出的替罪羊。
遊戲中的第二主人公冠以貞德之名,自然與這段歷史有著不少關聯。被賢者一族洗腦並加以支配的情節,與歷史上的貞德處境相似,都有著各自的無奈;遊戲最後貞德在導彈的直擊中逃出生天,倒頗有些浴火重生的意味。
餘論:傳統與超越
形象層累
既然魔女狩獵是真實存在的歷史,我們不妨引用歷史理論作為討論的參考。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所著的《古史辨》中,提出了「層累」的史學理論:所謂歷史,是無數後人在真實事件之上不斷添磚加瓦的成果,這段歷史的時間越久,歷史人物的形象就會越放大。這一理論同樣適用於魔女概念的變遷。
在教會的指導和世俗的熱情之下,中世紀以來的巫術文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聞名遐邇的《浮士德》,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浮士德博士的故事源自德國民間傳說,歌德以此為原型,創造出了這一長篇史詩。《浮士德》的故事核心,便是浮士德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以換取世俗的享樂。諸如此類的巫師文學,與豐富的魔鬼學說一起,為魔女概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更為後世的魔女形象塑造提供了範例。
現今,有關魔女或魔法的文藝作品,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層累效應;傳統的尖頂帽與飛翔的掃帚的組合,也正是層累的產物。上世紀90年代以來,類似《美少女戰士》、《魔卡少女櫻》等動畫作品中,魔女形象的「魔法少女化」,恰恰說明這一概念的內涵至今仍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同樣有著月亮和黑貓元素的《美少女戰士》,以其獨特的內涵為之後的同類作品提供了模板
現代化的超越
除去概念的累積,貝優妮塔顯然又不止於此。遊戲中充斥的大量現代元素,早已超越了傳統魔女的範式。法杖替換成了槍械,騎乘動物在夜空中飛行的傳說也變成了高速公路上騎著機車的你追我逐。
古代魔女與現代交通工具
這也難怪,遊戲本身雖然構築了架空的世界,但無論是歷史事件的引入,還是時間線的安排,都與現實趨同。如果將現實中的21世紀,按照遊戲的設定上溯500年,正好是魔女狩獵發端的年代,所以,遊戲的現代風格,看來也是必然的結果。
縱然可以捨去細枝末節,來推測魔女形象的本源,卻改變不了魔女概念仍處在變革中的這一事實。貝優妮塔的魔女形象,既是歷史的延伸,又是歷史的突破,而製作人的匠心,或許就在此間。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