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LGBT等私貨的遊戲,和本身在玩法等方面稀碎的遊戲,你會選擇玩哪一種?
當然,我相信絕大多數正常人的反應是這類糞作哪個都不碰。但架不住有一些遊戲它能爛的很有特色,很“吸引人”——比如《星鳴特攻》,這就是一位博採眾長的高手。玩起來本就相當糟糕的同時,還有足質足量的LGBT內容。
8月24日發售的它,目前在Steam上的好評率大致是這樣的:
似乎好評率看起來問題不大,那線上人數的資料可能會更直觀一些。
要知道,就算是此前備受各方嘲諷,由微軟出品的“紅霞島”,在首發那段時間也有著7000多人的線上峰值,甚至標題提到的《魔戒:咕嚕》,也有著近八百人的峰值人數。
更何況,《星鳴特攻》和這些峰值線上人數慘淡的遊戲還不一樣:它是一款相當純粹的網遊,甚至看起來更像是一款LGBT特供版的《鬥陣特攻》。而對於網遊而言,首發才只有幾百人的峰值線上人數,已經可以宣布褒姒了。
不過,雖說《星鳴特攻》線上人數並不多,但我想有不少的朋友應該聽過它的名聲了,這其中最醒目的便是《星鳴特攻》中諸多角色相當獨特的外觀,並且每個角色還十分“新穎”的標注了自己的性別——準確的說是認知性別。
事實上,作為一款帶有技能、職責分工的FPS遊戲,《星鳴特攻》在技能特效以及射擊手感上絕對稱得上出色和優秀,技能效果以及不同角色的職責也相當明確。如果是玩過《鬥陣特攻》以及其他類似FPS遊戲的玩家,幾乎可以無縫上手《星鳴特攻》(但我估計沒幾個會玩)。
它現有的遊戲模式算不上新奇:很標準的團隊競技以及攻防占點。我相信對於接觸過FPS的大部分玩家而言這些玩法都絕不陌生。
但《星鳴特攻》也在這一基礎上整出了一些新玩意:它在盡可能的鼓勵玩家在單局遊戲中使用更多的英雄。
不同的角色會給小隊提供對應的Buff,這個Buff需要玩家使用對應角色進入遊戲,並在下次重生時生效。
同時得益於《星鳴特攻》並沒有類似《鬥陣特攻》那樣的充能式終極技能,角色只有對應的戰術技能。這使得玩家更換英雄不需要考慮任何其他因素。想要更多強力的Buff,那麽就要讓自己盡可能成為一個英雄海選手,在對局中頻繁更換遊戲角色。
只是這種設定也存在一個切實存在的問題:沒幾個人知道這個機制。
沒錯,至少在我進行的幾次遊戲裡,隊友很少會更換角色——就算《星鳴特攻》的設定,是在每次死亡讀秒時都會跳轉到角色選擇介面,仿佛在用這種方式“催促”玩家更換角色。
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我必須不停地切換其他角色遊玩,不斷地“死去活來”,只是為了讓小隊獲得更多的Buff。在此期間始終無法停下來玩一個我真正想玩的,手感更符合我的角色。
而在我某次“自暴自棄”選擇一個英雄玩到底時,直到那場對局結束,小隊也只有那麽兩三條的Buff加成……
除了特有的Buff系統之外,《星鳴特攻》中的角色還擁有對應的“變體”,讓他們本身的技能效果發生一定的改變。
角色Buff固化和角色變體的存在,確實讓《星鳴特攻》展現出了不少有別於其他遊戲的特質。至少在理想狀態下:雙方如果都是遊戲經驗滿滿的老手,那麽整場對局前半段可能是雙方不斷更換角色固化Buff的試探階段,在Buff疊到滿意之後,便是雙方選出固定陣容正式交鋒的時間。
但問題在於,除了上面這兩個小小創新之外,《星鳴特攻》並沒能展現出足夠吸引人的玩法。團隊競技和攻防占點這兩種玩法,對於很多FPS老手而言已經不知道玩了多少年。
事實上,《星鳴特攻》在某些領域做的相當到位,比如在打開“星際航圖”之後,每一顆星球、每一條太空航線上的殖民地和設施,都會有對應的描述和故事。
可很顯然的是,目前《星鳴特攻》展現的遊戲內容,還不足以讓大多數玩家忽略它那“過於包容和正確的外表”,選擇來玩上一把。
在聊完了玩法這方面的內容之後,我們可以繼續接著開頭,聊聊《星鳴特攻》更有樂子的部分,也就是它那極具包容性的外觀。
要知道,一開始的《星鳴特攻》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正確”,甚至還特意將LGBT+的標籤打了上去,生怕玩家們看不到這個特質,但隨著遊戲發售後“褒姒”,標籤已經在之前偷偷被去掉了。
不僅如此,儘管《星鳴特攻》中的角色足夠展現所謂的“多元化”和包容,但之前出現在宣傳CG當中的,依然是看上去比較順眼,比較符合大多數人審美的那幾名角色。換句話說,在整個遊戲顯得極為多元化的背後,製作團隊似乎很清楚外界更感興趣的內容究竟是什麽樣的。
也正因此,在擁有索尼的強大技術力以及諸多身經百戰的製作人員加持下,《星鳴特攻》在畫面渲染以及射擊手感上表現得足夠優秀,但讓人望而卻步的“多元化”角色外觀、相對平淡的玩法設定,依然讓它創造了首發線上人數峰值數百人的“盛況”。
也讓大夥在玩遊戲之餘,多了個很棒的笑話。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