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遊戲陪練服務正悄然重塑Z時代年輕人的社交方式和娛樂方式。行業資料顯示,2025年中國遊戲陪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00億元,從業者將超過800萬人。然而,伴隨行業繁榮而來的,是屢禁不止的“飛單”亂象——使用者被誘導脫離平台私下交易後,頻遭帳號封禁、財產損失與維權困境。如何守護消費者權益?行業專家、平台方與使用者需形成共識:唯有堅持平台化交易,才能為這一新興行業築牢安全防線。
私單交易:看似捷徑,實為陷阱
近日,一位《三角洲行動》玩家的經歷引發網友的關注。他在某陪練平台下單後,被服務提供方引導脫離平台交易,至其它社交平台私下進行服務,不料服務提供方使用外掛,導致玩家帳號被封,虛擬道具被追繳。當他試圖索賠時,對方已“拉黑失聯”。由於交易全程脫離平台,聊天記錄與支付憑證缺失,平台無法介入維權,最終導致其陷入“投訴無門”的窘境。
此類事件並非偶然。真實案例顯示,一些玩家被“免手續費”為由,要求脫離平台支付,卻在支付了超百元的訂單後被立刻拉黑,錢款無法追回;還有部分使用者在通過其他社交平台預付多局陪練費用後,被服務方以各種理由拖延服務,甚至無故消失;部分服務提供方以“交朋友”為由,誘導脫離平台支付訂單,卻被以“點外賣”為由拒不退款;更有甚者,雙方脫離平台交易後,對方“坐地起價”,要求退款後,卻遭受人身攻擊,隱私被泄露。
調研顯示,超六成使用者曾因追求低價或“稀缺資源”選擇私單交易,卻忽視背後的隱性風險。包括,安全保障缺失:平台提供的資質審核、支付擔保、糾紛調解等機制在私單中蕩然無存;違規服務泛濫:部分服務者以“內部帳號”“無敵腳本”為噱頭吸引使用者,實則暗藏外掛、代練等違規操作;維權成本高昂:脫離平台後,使用者難以舉證,甚至遭遇隱私泄露、人身攻擊等二次傷害。
事實上,在私單交易中,消費者與服務者看似“雙贏”,實則雙雙踏入權益真空地帶。行業專家指出:“平台的核心價值在於用技術手段固化交易證據鏈。一旦脫離,雙方都將暴露於風險之中。”
平台化交易:構築安全防線的三重屏障
遊戲陪練行業的生命力,源於玩家對競技提升與社交樂趣的追求。而“飛單”亂象的蔓延,不僅扭曲行業本質,更可能摧毀使用者信任,動搖行業根基。為了保障“大神”與玩家的遊戲體驗,近日,頭部電競陪練平台比心宣布開啟專項治理計劃,堅決打擊脫離平台交易的行為,讓使用者交易更安全、維權有保障。具體來說,比心在平台內設定專門介面,用於使用者舉報。玩家舉報成功後不但有機會獲得獎勵,舉報成功的“轉單”行為還可獲得全額退款。
為治理陪練生態,創造更安全的交易環境,比心一直在行動。比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平台始終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從業者利益優先,積極推動遊戲大神與遊戲消費者的雙向奔赴。為了切實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平台近一年來處理、封禁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飛單大神或俱樂部近十萬名,針對服務良好、全程通過平台進行交易和服務的優質遊戲大神及俱樂部,將進行流量扶持,實現優勝劣汰。
“規範化治理不是單方面約束,而是雙向保護。”比心負責人表示,平台既嚴厲打擊代練、外掛等破壞遊戲公平的行為,也為服務者提供維權支援。例如,當陪練師遭遇使用者辱罵或惡意投訴時,平台留存的全鏈條資料可幫助其自證清白。脫離平台意味著放棄這些保障,無論是使用者還是服務者,都將暴露於風險之中。數字經濟下的服務業,在平台交易才能獲得權益保障。專家提醒,尤其是遊戲陪練、電競指導等服務領域,一定要通過平台下單。一方面,平台規範化治理下,使用者能獲得更加優質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完善的售後體系也能在發生服務糾紛時,第一時間處理。專家強調,平台化治理能有效遏製違規行為,確保服務品質。若消費者為短期利益繞過平台,實則將自身置於風險之中。部分行業從業者及專家向相關平台建議,對於那些因誘導使用者“飛單”,損害使用者利益,導致相關平台權益受損的遊戲陪練或電子競技指導平台,他們也應拿起法律武器,讓規則破壞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