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局就完成穿一隊的精彩操作,老板直接懷疑我開了掛。”冰葡萄是頭部電子競技指導平台的金牌電子競技指導員,主要服務遊戲《三角洲行動》的玩家。在她看來,被懷疑開掛是對她技術能力的最好認可。大學便開始兼職做電子競技指導服務的冰葡萄已經在該領域工作近7年,畢業後她選擇全職加入。“之前月收入能穩定過萬,現在加入了平台三角洲星辰計劃,收入提升了3倍,訂單量和高價值訂單都在增加。對我個人來說,也是講熱愛變成了我的事業。”冰葡萄表示,“現在三角洲行動的護航市場需求很大,優質的大神是稀缺資源。”她說道,“如果有朋友想做這行我當然是會推薦的。”
像冰葡萄這樣的電子競技指導員從業者並非少數。專家指出,“電子競技指導員”憑借其獨特的職業優勢,能與青年興趣的高度契合,正迅速成為靈活就業市場的新焦點。
靈活就業浪潮下,電子競技指導員嶄露頭角
近年來,“靈活就業” 逐漸成為青年就業人群的重要選擇。從京東、美團相繼宣布為外賣人員繳納社保,到各類靈活就業職位不斷湧現,這一就業形態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而在眾多靈活就業選擇中,“電子競技指導員” 這一新興職業異軍突起。生長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對電子競技並不陌生。他們伴隨著《英雄聯盟》《王者榮耀》《DOTA2》等熱門電競遊戲成長,對電子競技體育有著天然的熱愛與熟悉。相較於送外賣、送快遞等傳統靈活就業形式,電子競技指導員將 “興趣” 與 “就業” 完美結合,讓年輕人能夠利用自身的競技技術提供技能服務,獲得全職或兼職的收入。這種 “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賺錢” 的新就業模式,精準契合了青年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吸引著大批年輕人投身其中。
電子競技指導員之所以能在靈活就業浪潮中脫穎而出,離不開電子競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今的電子競技體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 “打遊戲”,而是成為了千億產值的龐大數字產業鏈,更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符號。從《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單日觀賽峰值突破500萬人次,到《王者榮耀》國際版在東南亞掀起熱潮,再到電子競技成為杭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電子競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為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隨著電競入亞、國際奧委會計劃舉辦奧林匹克電子競技運動會等一系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電子競技產業的發展前景愈發廣闊。而電子競技指導員作為連接大眾娛樂與職業競技的關鍵橋梁,其職業需求也隨之不斷增長,成為青年靈活就業的熱門選擇。
電子競技指導員:青年靈活就業的優勢之選
電子競技指導員之所以能成為青年靈活就業的香餑餑,源於其自身所具備的諸多獨特優勢,這些優勢不僅滿足了年輕人對靈活就業的需求,更讓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與收入的雙重提升。
首先是,低門檻與高包容性,打破就業限制。對於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而言,“工作經驗” 和 “工作地區” 往往是製約他們就業的兩大難題。許多傳統職位要求 “2 年以上工作經驗”“5 年相關從業經歷”,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讓缺乏經驗、希望在家鄉就業的年輕人望而卻步。而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則打破了這些限制,展現出極強的包容性。
在工作經驗方面,電子競技指導員對從業者的經驗要求相對寬鬆。只要具備紮實的電競技能、良好的溝通能力,即使是零經驗的在校大學生或職場新人,也能通過線上平台接單,從基礎的指導服務做起,在實踐中累積經驗、提升技能。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發布《2024年中國電競行業職業發展報告》援引電競平台比心APP資料顯示,30%的電子競技指導員為在校大學生,他們無需豐富的職場履曆,只需日均4小時線上提供指導服務,就能獲得1590元左右的月收入,輕鬆實現 “勤工儉學” 與 “技能鍛煉” 兩不誤。
在工作地區方面,電子競技指導員依托線上平台開展服務,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無論是一二線城市的青年,還是三四線城市、縣城的年輕人,都能通過電腦或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為全國各地的電競使用者提供指導服務。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僅比心APP平台的電競指導員從業者總數就超過1000萬人,其中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從業者占比超65%,三線及以下城市從業者更是達到五百多萬人。這些來自非核心城市的年輕人,無需背井離鄉前往大城市打拚,在家鄉就能借助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實現靈活就業,獲得可觀收入。以三線城市的全職電競指導員為例,日均工作8小時,月收入可達5713元,這一收入水平接近當地白領工資的1.5倍,足以讓他們在本地過上體面的生活。
另外,靈活的工作模式,也實現了年輕人平衡生活與工作的追求。當前,年輕人對工作的期待,早已不只是 “賺錢謀生”,他們更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渴望擁有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電子競技指導員的工作模式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其 “線上接單、時間自由” 的特點,讓年輕人能夠靈活安排工作時間,實現生活與工作的和諧統一。
電子競技指導員的工作主要通過線上平台完成,從業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選擇接單時段。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利用課後、周末的空閒時間接單,既不影響學業,又能增加收入;對於有全職工作的青年而言,他們可以在下班之餘、節假日提供指導服務,將興趣轉化為 “第二收入來源”,緩解生活壓力;而對於希望全職從事該職業的人,也能自主決定每天的工作時長,避免傳統職場中的 “996”“007” 困境。
95 後的方佳佳是一名兼職電子競技指導員,同時也是一家企業的普通職員。他每天下班後花4小時在平台接單,提供電競指導服務,單價約30元的訂單每天能接到四五個,月收入穩定在3000元以上。“這份兼職不僅讓我多了一份收入,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緩解工作壓力,感覺生活更充實了。” 方佳佳說道。這種靈活的工作模式,讓年輕人能夠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工作節奏,在賺錢的同時,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培養興趣愛好,實現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對於年輕人來說,收入是衡量一份工作價值的重要標準。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不僅門檻低、工作靈活,更具備可觀的收入潛力,讓年輕人的電競技能真正實現 “變現”,甚至獲得遠超傳統職業的收入。
據了解,電子競技指導員的收入與自身技能水平掛鉤,技能越高,收入越高。對於兼職從業者而言,每天提供6-8小時的指導服務,平均月收入超過3000元是普遍現象;而技術水平較高的 “大神級” 指導員,月收入則能輕鬆超過8000元,部分頭部指導員月收入更是突破3萬元。
此外,隨著行業的規範發展,“持證上崗” 成為電子競技指導員行業的趨勢,而持證從業者的收入優勢更為明顯。據《2024年中國電競行業職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收入方面,持證從業者日線上最高收入高出非持證從業者23%,日線上平均收入高出非持證從業者17%。這意味著,只要年輕人願意提升自身技能、考取相關證書,就能在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中獲得更高的收入回報,實現技能與收入的同步增長。
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策的規範引導與產業的持續推動。近年來,相關部門與行業協會不斷出台政策、制訂標準,為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搭建起完善的發展體系;同時,電子競技產業的快速擴張也為該職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越來越多年輕人能夠在這一領域安心就業、長遠發展。
2019 年,人社部將 “電子競技指導員” 納入新職業目錄,明確其 “運用專業知識技能,提供遊戲策略指導、實戰訓練、心理輔導等服務的數字職業” 定位,這一舉措從國家層面肯定了該職業的合法性與價值,為其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此後,各地行業協會紛紛出台具體規範,推動電子競技指導員行業向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2022 年 6 月,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起草了《電子競技指導員管理規範》及《電子競技指導員服務能級評價導則》,從思想政治、表達規範、個人認識、時事要聞、法律常識、行業概況、專業技術等七大維度,對電子競技指導員的資質認定、服務要求、技能水平進行細化明確。同年 10 月,上海電競協會啟動電子競技指導員等級考核四級測試,進一步推動規範落地實施;11 月,中國通信工業協會電子競技分會開發的電子競技職業技能認定考試平台正式上線,為從業者提供了權威的技能認證通路。
政策規範的出台,不僅提升了電子競技指導員職業的社會可信度,更讓從業者有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以前別人問我做什麽工作,我說搞電競指導,他們都覺得我是在‘不務正業';現在有了職業規範,還能考證書,家人和朋友都覺得這是一份正經職業,我自己也更有底氣了。” 通過等級考核的電競指導員山煙說道。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萬名電子競技指導員獲得職業認證,86%的持證者薪資達到當地平均工資的1-3倍,頂尖導師年薪更是突破百萬,政策規範為從業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