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瑪莎已死?看到這個標題,或許讓人覺得這是一款讓超人和蝙蝠俠都覺得害怕的遊戲。
你媽也叫瑪莎?
雖然除了名字,這款遊戲和以上兩位都毫無關聯,但作為一款好評率80%的獨立遊戲,《瑪莎已死》也讓不只是蝙蝠俠和超人的玩家感受到了到由內而外的恐懼,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遊戲講述了一位在戰爭與家庭雙重壓力下罹患精神疾病的女孩的故事,氛圍感十足的畫面與細膩度拉滿的劇情,與製作組的前作《光之鎮》可謂是一脈相承。
故事發生在1944年,處於二戰時期的意大利鄉村。主角茱莉亞,在湖中發現了已經溺亡的雙胞胎姐姐瑪莎。
陰差陽錯的誤會,使得母親將自己誤認為瑪莎。或許是貪圖其對姐姐的“偏愛”,茱莉亞也默默接受了與瑪莎“身份對調”的事實。但之後,茱莉亞發現自己失去了關於瑪莎為何死亡的那段記憶。出於對姐姐死亡的悲痛與頂替身份的慚愧,茱莉亞開始調查瑪莎之死的真相。
正如遊戲開頭說到的“痛苦和不幸會讓我們做出可怕的事情,即使我們本性不壞。”隨著劇情的推動,謊言即將破滅的壓力,和戰時緊張的氛圍,使得茱莉亞一直緊繃的神經開始斷裂,陷入了瘋狂的深淵。
由內及外的深層恐懼
作為膽子比較小的玩家,我常常因為一些“jump scare”和追逐戰等環節,對恐怖遊戲望而卻步。但在遊玩《瑪莎已死》的過程中,很少會遇見這些“物理”的嚇人元素。就算有幾個場景會有“白衣女士”飄過,遊戲也會通過加強bgm或者提前展示一部分恐怖元素的方式,降低“突然嚇一跳”的驚恐感。就好像生怕這些“低級趣味”影響了遊戲體驗。
不直接給個大臉特寫 這點還是挺友好的
失去令人腎上腺激素狂飆的遊戲環節,並沒有使遊戲淪為平庸的“步行模擬器”。遊戲全程利用交互性極強的場景互動,例如在陰暗的地下室通過複雜的步驟沖洗照片,以及在陰暗的樹林給溺亡的女屍拍照等環節,營造出令人恐懼的氛圍。
遊戲存在非常多血腥的場面。例如棺柩中姐姐腐爛生蛆的屍體,以及樹林裡被地雷炸裂的殘破軀體等。而其中最讓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解剖”姐姐的兩個需要玩家“qte”的場景。
一個是遊戲前期為了假扮瑪莎,撕下了她的臉皮。從右臉劃到左臉,再整張揭下;另一個則是遊戲中後期想知道姐姐是否懷了孩子,剪刀紮破子宮,從中取出畸形的嬰兒。“解剖”的動作完全由自己操控,如此的交互設計極大地增強了玩家的代入感。
更絕的是操作過程中,從四面八方湧來的,無數琴弦斷裂產生的尖銳聲音,就好像自己緊繃的神經,真的隨著主角這種瘋狂舉動一根根斷裂,而精神世界也一點點崩潰。
一些場景建議玩的時候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說前期多的有些怪異的意識流場景,使我開始懷疑主角的心理問題,那麽這兩個場景,則是讓我確信了主角患有精神疾病。在這樣的場景下,不只是生理上的不適,更是由內而外的心理上的的驚悚感。很難想像一個正常人會做出如此過激的行為,但當我們將自身帶入茱莉亞的視角,在親身體驗如此偏激的行為之後,我也切實體驗到作為精神病患者夢遊般的瘋狂舉動。
自表入裡的舊日風情
不過,和大多數恐怖遊戲不同的是,《瑪莎已死》不只局限於恐怖的場景,更致力於還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意大利的鄉村風景。灑滿陽光的小路,庭院中爭奇鬥豔的花朵,隨處可見的地中海風情裝飾以及傳統的意大利民俗,這些藝術性極強的畫面和細膩的場景表達,共同描繪出帶有年代感的斯托卡納小鄉村。
就連父母爭吵時,通過影子看到經典的手勢,也帶有濃濃的意大利風味(PS:意大利人談話時經常會用到這個手勢)。
來點意大利手勢笑話,給沉重的話題找找樂子
除此之外,遊戲中的各種玩法,也深度還原了那個年代的風貌。
在遊戲中,為解開謎團的主要工具,製作組將當年的照相機完整復刻進了遊戲。我們可以控制光圈、曝光、焦距、使用不同的鏡頭、濾鏡。在簡化拍照動作之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
我們也能在地下室的暗室中也能夠了解到顯影、沖洗和定影的一系列沖洗照片的步驟。
類似的還有塔羅牌的玩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摩斯電碼。在遊戲過程中,有個支線任務需要玩家通過電報和他人進行聯絡。雖然意大利語翻譯成中文的語句排列等問題,讓我卡關許久,但這種加密破譯的過程,也是年代感十足。
遊戲中電台的很多內容,都是取材於1944年的意大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比如德國東部防線戰火四虐,諾曼底登陸等等。
細膩且真實的場景,在隨著遊戲劇情推進,主角進入了越來越嚴重的幻覺之後,產生了巨大落差感。而這種亦真亦幻的反差,帶來的是視覺和心理的雙重衝擊,令人難以忘懷。
亦真亦幻的木偶劇場
如果說,遊戲前期都是以尋找瑪莎死亡的真相展開,那麽最後木偶劇場的開幕,則是一個巨大轉折,徹底將主角拉入深淵。
這裡木偶戲和現實的轉場非常驚悚
通過操控木偶戲,也填補了一些遊戲劇情。例如“白衣女士”的民俗,和肢解埋葬母親的過程。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偶戲重溫了主角童年壓抑的回憶。童年的茱莉亞曾深受家庭暴力,操控“木偶母親”一次一次打罵,也讓茱莉亞陷入了更絕望的經歷。而這場戲,也映射了在整個遊戲流程中,茱莉亞不斷展現的暴力舉動的由來。
在母親燉狗肉這場戲中,我終於知道茱莉亞為什麽在之前看到狗窩會產生深深的絕望
當然,就像意識流的小說晦澀難懂一般,《瑪莎已死》劇情後期帶給我的也是模棱兩可的感受。故事的最後,我們依然不能確認到底瑪莎是主角的孿生姐姐,還是精神分裂下的雙重人格。而父母,拉格和奶娘的安危,在故事最後給出的各種選擇裡,也帶有了多種可能性。但這種劇情上的留白,更是給玩家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不同玩家的不同理解,讓每個人心中的結局並不一致。
不過彼時的茱莉亞早已不在乎這些。就像茱莉亞最後說的,“我們總是覺得危險就在身邊,隨時準備發起攻擊,但最狡猾,最具有欺騙性的危險其實就隱藏在我們的內心。他們不斷生長,但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們帶來痛苦,使我們困惑,喪失自尊。”
在外界的壓迫以及自我掙紮中墮入深淵之後,戰爭和絕望並沒有使她失去生命。茱莉亞最後被送到精神病院,通過藥物治療也最終恢複正常。這時候的茱莉亞,心中的“瑪莎”已死。
或許遊戲始終想告訴我們的是:當你艱難地試圖擺脫困境時,千萬不要嘗試自我掙紮,記得向外界尋求幫助。
結語
雖然遊戲的垃圾優化影響了許多玩家的評價,但《瑪莎已死》充滿藝術感的畫面和音樂,以及令人深思的內涵,使得遊戲的整體品質超出了在我認知下的恐怖遊戲範疇。相比恐怖遊戲,《瑪莎已死》更像是一款帶有恐怖元素的“講故事”遊戲。或許這款遊戲不太適合追求刺激的玩家,但如果你喜歡這種娓娓道來的“Telltale Games”模式,那這款遊戲絕對不可錯過。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