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有一部分人好像很喜歡用縮寫代替一些詞語,早一點的CPDD,XSWL還在我閱讀範圍內,到了後面文句中鋪面而來的縮寫給你看論文一樣的體驗,一旦有無法聯繫上下文的縮寫詞語只好立刻去百度。
最近我就發現在朋友圈中又出現了新的一批“四字暗號”,而且出鏡率還不低:
“你是INTJ還是ESTJ?”
“你和我都是ESTP不合適。”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在我百度後依舊不解,這似乎不像是以往的流行語,掃一眼的功夫對於我理解好友的對話完全沒有幫助,於是我花了點時間研究了下這最近在中國外熱度頗高的“MBTI測試”。
“MBTI測試”全名叫“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劃分的8種心理類型為基礎上,美國作家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庫克·布裡格斯進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於20世紀40年代共同制訂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而後華南師範大學申荷永教授將心理類型引進了中國並加以擴展。
邁爾斯母女
MBTI測試將每個人的性格細化為四個維度和八個類型,分別為外向(E)與內向(I),實感(S)與直覺(N),理智(T)與情感(F),判斷(J)與理解(P),排列組合出十六種人格類型,例如上文所提到的“INTJ”便可以對應表格中的“建築師型人格”。
說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各位觀眾類比一直存在的“星座測試”“塔羅占卜”就可以輕鬆的理解。說穿了,MBTI測試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套著“科學”外衣的“星座測試”,但比起星座測試那玄之又玄的命理之數,這一百多道題答出來的MBTI測試給人的感覺更加“準確”。
小彩蛋:如果你看到這個介面記得換個網站答題
雖然早在上個世紀,MBTI測試就已經是“網紅”了,但絲毫不影響這個“神秘”的人格測試在“一夜之間”攻陷了朋友圈、微博、豆瓣、小紅書等等社交軟體,微博上MBTI的相關話題有著幾十億的閱讀量,就連似乎和“潮流”沾不上邊的學術網站——知網上也有著200餘篇有關MBTI理論的相關論文。
在MBTI測試話題正熱的當下,前文中出現的朋友圈的對話也已經屢見不鮮,就連我也加入了這測試的大軍,但有不少人大致和我是一個想法:“反正就是個測試,玩玩也好。”如同親朋好友隔三岔五發來的各種奇葩心理測試一樣,只是用來打發無聊時間的產物。
不過出乎我意料的是,MBTI測試還有著“專業”的一面。
早在2015年,人民日報就發表過一篇關於MBTI測試的微博,有官方“認證”,MBTI測試的名頭似乎有底氣了不少。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交平台和招聘軟體將MBTI測試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還有軟體將測試結果作為基本訊息來影響評價。
韓國借著這個充滿“話題性”的測試,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一個名字叫做《MBTI inside》的綜藝節目,節目組邀請了16位對應MBTI測試16種人格的嘉賓,按照結果分在I(內向)房間和E(外向)房間,觀眾可以看到這些不同人格的人相處的趣事。不得不說綜藝效果確實拉滿,I房間的鴉雀無聲映襯著E房間的歡聲笑語,強烈反差帶來了十足的綜藝感。
如今全世界每年有超過 200 萬人參加這個測試,世界百強企業中有一大半的公司和200餘個聯邦機構用這個測試來給員工和潛在的員工進行人格分類。這似乎能從另一個角度證明MBTI測試如今的風靡程度。
既然如此火爆,自然少不了沙雕網友的梗圖。也正是這些帶有一絲門檻的趣味圖片讓不少人接觸到了MBTI測試,並且在答完題後找到了自己的各位,一起分享或暢聊生活中的趣聞,這個測試給了不少人一個簡單快速的交友通路。
由於不少人會選擇在推特上公開自己的MBTI測試結果,一些測試題在給出答案的同時還告訴你哪位知名明星的性格與你相同,例如我們冬奧會上的“元氣少女”谷愛淩就在採訪中透露過自己做過測試。有了現實中的明星“同款”還不夠,大家的目光轉向了影視劇中的角色,於是《哈利波特》中的人物也“被迫營業”了一把。
但就像越亮的地方影子就越黑,不少人也開始對MBTI測試的火爆表達了擔憂。
首先是交友。如今不少人以MBTI測試結果來決定交友乃至相親,“MBTI性格匹配”成為了重要標準之一。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MBTI測試性格匹配表
我們就拿漂亮國舉例,美國老牌相親網站 eHarmony在自己的官方博客裡明確的表達了結論:測試結果不可靠。他們做了一個實驗,隨機抽取了2000名使用者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性格“外向程度”呈正態分布,結論就是,大多數人都和你我一樣,沒有明確的“正向”和“外向”之分,就像我們誰也不是“守序善良”或“混亂邪惡”陣營的人,所以匹配表的概念大打折扣。
MBTI測試用四個維度將人們的性格一分為二,仿佛人類就應該一部分是內向性格,一部分是外向性格。所以測試題目也展現了明顯的二元化和主觀意味,,不少使用者表示過了一段時間再去測試一遍得出的結果完全不同。
而在更為嚴謹的言論中,則有人提出MBTI測試的制訂者邁爾斯母女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訓練,也未曾在相應的學術機構中工作過,她們倆只是借著卡爾·榮格的理論結合生活經驗創造了MBTI測試,且卡爾·榮格本人也明確警告過:“我的人格‘類型'只是我觀察到的粗略傾向,而不是嚴格的分類。”
網傳MBTI測試的一部分稿子
有相關的言論出現,他們自然也拿出了對應的論證。擁有MBTI測試正版版權的CCP公司,董事會中三位頂尖的心理學家也從來沒有在學術研究中使用過MBTI測試,《華盛頓郵報》曾針對這件事對CCP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斯坦福的心理學教授Carl Thoresen進行了採訪,他給出答案是:“因為學術圈的同事們會質疑,令人尷尬”
而這個CCP公司靠賣MBTI測試和相關的服務每年能賺大約2000萬美元
如今一部分的MBTI測試機構也明顯注意到了測試存在的二元化的問題,在這些測試的結果,會將一部分資料公布,並給出你兩到三個可選性格,雖然這樣少了些屬於“問卷”與“答案”的神秘感,但這麽做明顯讓測試的結果更趨於準確,不至於出現連續測試結果不同的尷尬情況。
這樣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測試,雖然難登學術的大雅之堂,不過作為我們茶餘飯後的娛樂卻足夠了,其實每一個類似的事物都一樣,最初的目的或是與三兩好友互動,或是認識新朋友,或者看兩張搞笑有趣的梗圖,這才是MBTI測試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過各位在遊玩MBTI測試的時候要小心一點,如今百度上後有不少MBTI測試旗號的測試題,表面上看起來幹乾淨淨,在你辛苦答完一百餘道題後通知你付費(知道2000W美元哪來的了吧),這種誘導消費的模式利用花費在答題上的“沉沒成本”帶給人特別差的體驗。
寫到這,我用摸魚時間答完一百餘道題的問卷也來到了最後,在我點擊“生成結果”的同時,出現了不出所料的收款碼,但我在看沙雕網友搞笑圖片的過程中已經收獲了我想要的快樂,對於這套問卷的結果已經沒有了多大興趣,或許在我下次興起的時候,會找一個免費的問卷再答一次吧。
未 完 待 續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