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群面目可怖,晚上從墳墓裡鑽出來咬人吸血的行屍走肉,卻在日後“登堂入室”,化身為顏值與實力兩開花的“暗夜貴族”嗎?
沒錯,這正是吸血鬼的逆襲之路。而他們的傳奇故事,可以說遠比各式各樣的“雞湯”都來得更加勵誌。
沒有“始祖”的起源
與如今體系健全,煞有介事的來源於白狼公司最初的桌遊作品《吸血鬼:避世(Vampire: The Masquerade)》的“始祖”該隱與十三氏族等等“現代化”的故事不同,“吸血鬼”真正的起源可謂是眾說紛紜、無可稽考。
畢竟,往寬了說,幾乎所有古文明的神話傳說中,都少不了“嗜血”的妖魔鬼怪——古希臘羅馬神話裡半人半蛇,以孩童鮮血為食的女怪拉彌亞以及中國民間傳說裡的殭屍,都是典型的例子。
拉彌亞(左)和殭屍(右),都可以被認為是廣義上的“吸血鬼”
往窄了說,“吸血鬼”最初的形象,是來自於18世紀東歐地區廣泛存在且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之中。要找出其具體出處,顯然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雖說來源已不可考,但在這些傳說中,“死後從墓中爬出吸血”的特點是相當一致的。結合當時尚且不夠發達的醫療條件,這些傳說或許是來自於對休克或是假死的人誤被當作死人下葬後又“破土而出”之類狀況的添油加醋和藝術誇張。
有了這個前提,“吸血鬼”們的初始形象中諸如“皮膚發暗”、“身體腫脹”、“頭髮指甲變長(實際是因為死後皮膚收縮造成的假象)”這樣的典型屍體特徵就是順理成章的了。而那些為自己死裡逃生而慶幸,卻在渾然不覺中成為了原型的被活埋者們,本就相當虛弱,又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掘”地求生,行動顯得僵硬不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總結下來就是:面目可憎、動作僵硬。相比我們熟悉的“吸血鬼”,反倒更像食屍鬼和喪屍。這樣的“吸血鬼”,與日後膚白貌美、魅力十足,舉手投足間盡顯貴族風範的形象,可謂是天壤之別。
與如今的自己相比,早期的吸血鬼們反而更像是一種喪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傳說中,吸血鬼們雖然大多出沒於夜間,但並沒有懼怕陽光的說法,他們怕的,是大蒜、十字架、聖水和銀質器具。至於殺死他們的方法,最為經典的莫過於木樁穿心了,而這實際上是因為刺破皮膚能夠一定程度上消除腫脹,從而形成“吸血鬼的特徵消失了”的觀感。
木樁穿心是對付早期吸血鬼們的經典殺招
開局而論,吸血鬼們的顯然遠談不上“夢幻”。就這條件,別說主角了,龍套都不見得能混得上。這時的他們,可能做夢也想不到未來的某天能成為大眾偶像吧。
發展、變遷與完善
能從當初的灰頭土臉逆襲到如今的光鮮亮麗,吸血鬼們絕對要好好感謝那些腦洞大開的作家們。要不是他們前赴後繼地辛勤二創,吸血鬼恐怕現在還在跟食屍鬼和喪屍搶生意呢。
而這一切的開始,還要追溯到1816年的某個電閃雷鳴的夏夜。
雖然沒有留下具體的日期,但這注定是世界幻想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天。彼時,兩位詩人——雪萊和拜倫,以及雪萊的妻子瑪麗和拜倫的私人醫生波裡杜利共住在日內瓦湖畔某座別墅中。也許是為了應景,拜倫提議每人寫個鬼故事來消遣。交談中,就有人提到了當時通過鍍鋅通電來復活死屍的“民科”傳說。
雖然並非直接相關,但某種意義上,現代吸血鬼形象的形成與雪萊和拜倫這對好基友頗有淵源
以這場天才頭腦的碰撞為契機,瑪麗在第二年完成了現代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弗蘭肯斯坦》。而以拜倫創作的手稿為靈感,並與拜倫本人的形象加以結合之後,波裡杜利創作了短篇小說《The Vampyre》並於1819年發表,小說中以拜倫為原型的貴族吸血鬼魯斯凡爵士(Lord Ruthven)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而《The Vampyre》,也成為了公認的“吸血鬼小說”鼻祖。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堪稱現代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
相比於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吸血鬼在“小說”舞台上的首演絕對算得上是開了個好頭。從醜陋行屍到瀟灑貴族,波裡杜利醫生成功跨界,在文學創作中展示了自己超凡的“醫術”,讓吸血鬼得以“脫胎換骨”。
在《The Vampyer》中,波裡杜利跨界展示了自己的超凡“醫術”
在波裡杜利為吸血鬼們鋪好“高階化”的康莊大道之後,1872年,愛爾蘭恐怖小說作家雪利登·拉·芬努發表了《卡蜜拉》。這部講述女同吸血鬼誘惑年輕女性的短篇小說,塑造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女性吸血鬼形象,而作為主角的女吸血鬼卡蜜拉身上那無遠弗屆、超越性別的魅力,也成為了日後吸血鬼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吸血鬼+女同,《卡蜜拉》的題材即使放到今天也完全不過時
順便一提,卡蜜拉的形象,實際上是有歷史原型的,她就是被軟禁致死,又在各種謠言中被惡意中傷的匈牙利貴族夫人——伊麗莎白·巴托裡。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被以“虐待和謀殺僕人”的罪名調查並監禁。然而實際上,這項指控並無任何證據,並且直到去世,伊麗莎白都沒有被下達任何有罪判決。
背負惡名而為人所熟知的伊麗莎白·巴托裡,或許就如型月世界觀中的設定一樣,是一隻“無辜的怪物”
然而這一切的事實都被那個著名的謠言所掩蓋了——“伯爵夫人為了永葆青春,虐殺少女並以她們的鮮血沐浴”。這個最早出現在1729年拉茲洛·圖洛奇所著的《悲慘歷史》中,並在之後被各種各樣的衍生作品廣泛使用的毫無根據的幻想故事,讓“伊麗莎白·巴托裡”這個名字成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恐怖符號。以這樣的昭彰惡名被世人銘記,伊麗莎白自己不知會作何感想。
無獨有偶,文藝作品中經典的吸血鬼角色中,有歷史原型的並不止伊麗莎白一人,而接下來要說到的這位,可能是迄今為止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吸血鬼——德古拉。
德古拉在電影中的經典形象
出自布拉姆·斯托克同名小說《德古拉》的他,以古羅馬尼亞瓦拉吉亞公國大公弗拉德三世為原型,而說到弗拉德三世,就不得不提他霸氣十足的稱號——“穿刺公”。
大名鼎鼎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
這個稱號,實際上是得名於他在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中用木樁穿刺之刑處死了兩萬多名俘虜的故事。不過在那個時代,這種刑罰並不少見,而弗拉德三世也並非什麽嗜血成性、虐殺俘虜的瘋子,他的嚴峻法度一視同仁,不管是敵國俘虜,還是本國貴族,該被穿死的都逃不過這令人菊花一緊的穿刺之刑。而作戰勇猛,常能以弱勝強的他,對羅馬尼亞來說更是堪稱護國英雄的存在。
雖然在那個時代並不少見,但穿刺之刑確實相當駭人
說回德古拉。因為小說中他表面頗具紳士風度、聰明而富有魅力,內心卻殘忍狡詐的經典反派Boss形象與同樣出彩的其他角色——吸血鬼研究專家範海辛教授和吸血鬼獵人昆西·莫裡斯(這兩位在之後的文藝創作中常常被融合成一個角色)碰撞出了相當耀眼的火花。再加上開創性的變身蝙蝠和心靈控制等能力,“德古拉”幾乎成為了吸血鬼的代名詞,並在無數的文藝作品中頻繁出現,比如大名鼎鼎的《惡魔城》系列。
經典電影《範海辛》中的主角範海辛,就是範海辛教授與吸血鬼獵人莫裡斯融合而成的(順便一提,這部電影裡還出現了科學怪人和狼人元素,可以說料相當足了)
走到這一步,作為超自然生物而言的吸血鬼已經與如今相差不大了,但在情感、性格這些更偏“人性”的方面,依然與現在常見的吸血鬼主角們相去甚遠。畢竟,那時的吸血鬼還是一副“惡之化身”、人類之敵的做派,而摩登吸血鬼們中,甚至都能出現像D那樣的正義夥伴了。
對摩登吸血鬼們來說,D這樣的“正義夥伴”已經不算什麽新鮮事了
看到這裡,大家想必也已經猜到了,接下來要登場的,就是為吸血鬼重新“注入靈魂”的作品——《夜訪吸血鬼》。
《夜訪吸血鬼》中的皮特和阿湯哥
相比安妮·賴斯作於1976年的原著小說,大部分人更熟悉的應該是改編後由阿湯哥和皮特聯袂主演的電影。而片中皮特飾演的路易斯,因妻子的難產去世而心灰意冷,了無生趣,卻被阿湯哥飾演的萊斯塔特“轉化”成了吸血鬼。但即使成為了人們眼中嗜血的怪物,路易斯也依舊保持著自己善良的天性,即使吸血的衝動無法抑製,也始終堅持原則不去傷人,只會選擇動物的血來聊以平複。
這樣善良而充滿人性的形象,與此前完全怪物化的吸血鬼可謂是大相徑庭,而通過這樣的形象,作者想要傳達的鼓勵人們跳出傳統的桎梏,嘗試理解和接納所謂“異類”的思想,起碼在“吸血鬼”這個形象上,可以說是完全被接受了。
從這之後,吸血鬼不再只是存在於幻想故事中的超自然生物,而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擁有人性,只是特殊了一些的“人”。而正如人總是有好有壞,“吸血鬼”這個族群,也正式由純粹的“惡勢力”,變成了魚龍混雜的大染缸。甚至由於此時已經紮根於設定裡的高顏值,和人類對真善美向往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了明顯的“向善”趨勢。
伴隨著形象的發展與變遷,有關“吸血鬼”的各種設定也被逐漸完善。諸如害怕陽光(很可能是源自於症狀表征與吸血鬼形象頗為相似的卟啉病人受日光照射後皮膚會出現的灼痛、腫脹和紅斑的現象)、沒有影子、喜歡處女等一系列的“更新檔”,伴隨著一次次的更新,開始作為許多吸血鬼形象的標配。而身為老傳統的怕大蒜、睡棺材等特質則漸漸被拋棄,成為了屬於吸血鬼舊時代的符號。
對現代吸血鬼來說,大蒜已經更多的成了一個梗
到了這會兒,吸血鬼算是由內至外徹徹底底地升級完成了。此時的他們,哪裡還有當初那副面目可憎的影子?美貌、優雅、力量強大又魅力無窮,洋溢著似乎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讓人覺得即使是喝血,他們也一定會用高腳杯......
集大成者與“超進化”
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發展、變遷與完善後,吸血鬼的形象雖然已經相當“摩登”,但礙於出身實在有些“草根”,綜合實力上還是與神話故事中的各種“幻想種”差了幾個檔次。和北歐神話裡的巨狼芬裡爾那樣的“超神級”水準相比,此時的吸血鬼那兩下子,對普通人類而言確實稱得上Boss,但在眾神面前,就完全不夠看了。
此時,之前提到過的桌遊《吸血鬼:避世》,作為有著“暗黑版D&D”之稱的《黑暗世界》系列的開山之作,以集大成者之姿,為玩家們創造了一個存在諸多超自然生物的現代社會。在吸取前人設定的同時,NETA《聖經》中的故事,把殺害弟弟亞伯的該隱整成了吸血鬼的始祖,再配上個“越老越強”的設定和幾乎“永生不死”的壽命,可以說把吸血鬼這種原本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相當低階的生物的實力上限拉高到了能夠與神抗衡的水平。在《避世》的世界中,吸血鬼們能夠掌握諸如怪力、神速、飛行、心靈控制、加速時間、預知未來等等強有力的異能,還能通過排列組合來創造新異能。不僅如此,他們還有著一系列僅有血族能掌握的血魔法術。顯然比起曾經的同胞,此時的吸血鬼們完全就是降維打擊。
以《吸血鬼:避世》為起源的《黑暗世界》系列,是有著“暗黑版D&D”之稱的經典桌面遊戲
當然,能被稱為集大成者,自然不可能只是靠著給吸血鬼開上更離譜的掛。在《吸血鬼:避世》中,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踏入一個架空的現代社會,以剛被轉化的新手吸血鬼的身份,去體驗一段背景宏大、設定嚴謹而充滿神秘感的故事。
對這個世界中的吸血鬼們而言,要面對吸血鬼獵人、狼人、巫師等眾多敵人,因此,在眾多不可違背的傳統與戒律中,幾乎是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絕不能向非血親者暴露你的本質”,而這條名為“避世”的戒律,也正是桌遊名字的由來。
在設定中,該隱作為吸血鬼的始祖,第一代後裔,也就是吸血鬼的第二世代共有三人,這三人生下的十三位第三世代吸血鬼創造了沿承至今的十三氏族。身為新人的玩家所要做的,就是在這十三個氏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既然說到這裡,不妨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十三氏族吧。
1.阿薩邁
來自中東的氏族,在十三氏族中扮演著凡人守護者和血族審判者的角色。身為這個氏族的成員,你有義務從其他胡作非為的吸血鬼同胞手裡保護和解救凡人,並為他們送上應得的懲罰。
2.布魯赫
屬於狂熱者的氏族,大概是所有氏族中組織性最鬆散的一個了。畢竟,氏族成員們身上時刻躁動著的激情,讓他們對窩裡鬥已經司空見慣了。而這樣的特質也讓布魯赫成為了一個相當崇尚武力的氏族。
3.卡帕多奇亞
專注於死靈法術的氏族,對於氏族成員來說,沒有什麽事情能比對死亡秘密的探尋更重要。與死亡如此親近的代價,就是卡帕多奇亞氏族的吸血鬼在外表上會表現出如同死者一般的灰白膚色,而這也讓他們永遠無法像自己的某些同胞那樣成為魅力非凡的社交大師。
4.岡格羅
正如氏族徽記所呈現的,岡格羅是十三氏族中最具野性的一個。那些無法適應文明社會的吸血鬼們通常會毫不猶豫地投入岡格羅的懷抱。這些厭惡社交,完全忠實於自己本性的氏族成員們無視任何規則,無論是口頭警告,還是法律規章。
5.勒森布拉
氏族中的“精英小分隊”,唯才是舉是勒森布拉氏族挑選成員的唯一準則。屬於這個氏族吸血鬼們大多都是地位顯赫的上流社會成員,而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和地位,也大都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來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勒森布拉氏族的成員無法在任何反射面上顯影,也無法長時間置身於強光中。
6.莫卡維
洞察力驚人的預言者們組成的氏族,這些先知般的吸血鬼們通常都擁有著超凡的學習能力和環境適應力。不過,這些特質並不會表現在他們的外表上,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與歷史上的大部分先知一樣,常會揭示厄運的他們常常會被人們敵視。
7.諾斯費拉圖
摩登吸血鬼中的“返祖者”,面目可憎的他們通常潛藏於地下,而不會隨意拋頭露面。而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地下王國”的居民,諾斯費拉圖的氏族成員們也把無孔不入,探聽各種秘密的間諜網路視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8.雷弗諾
幻象與騙術的大師。在雷弗諾氏族的成員們眼中,自己擁有的這種獨特的能力,正是自己身為現實主宰的象征。然而很不幸,在大多數人眼裡,通過幻象來混淆現實的行為就是徹頭徹尾的欺騙。而這也是雷弗諾們從來都不受歡迎的原因。
9.賽特族
在塞特氏族的成員們心中,古埃及的沙漠與風暴之神賽特才是吸血鬼的始祖。這個始祖的大部分成員都來自埃及或是北非,除此之外,只有極少數紅髮的歐洲人會被初擁成為他們的一員——因為紅髮被視為受賽特青睞的印記。由於神話中賽特與日神荷魯斯的敵對關係,賽特族的吸血鬼們對日光的抵抗力要遠遠弱於自己的同胞們。
10.托瑞朵
享樂主義與唯美主義的溫床,心血來潮與極度善變的代名詞,這就是托瑞朵——藝術家們組成的氏族。對於這些吸血鬼來說,藝術與美遠比任何其他東西都更重要。而作為藝術的來源,社交生活也成了托瑞朵們極為熱衷的活動,這也讓他們成了與凡人聯繫最為緊密的吸血鬼氏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托瑞朵們都擁有著令人窒息的完美外表。
11.卓米爾
吸血鬼中的“科研專家”,通過研究和探索吸血鬼之血的秘密,卓米爾們不斷創造著新的魔法與儀式——甚至異能。這種打破傳統的行為,使他們幾乎被其他所有吸血鬼氏族所敵視。但對於這些充滿創造精神的吸血鬼而言,這並不會讓他們停下腳步。
12.茨密希
只需要三個字就可以概括茨密希——“傳統派”。這些紮根於東歐這片吸血鬼“故土”的氏族成員們,用自己優雅非凡的貴族氣質,固守著不屬於現代社會的吸血鬼傳統。這種固執與排外也讓他們受到了新興派系的衝擊。
13.梵卓
統治者和領導者組成的氏族。作為天賦君權的承襲者們,領導與統治是深植於他們血脈的責任和宿命,這也使他們常常會成為其他氏族衝突的調解者。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梵卓是十三氏族中結構最嚴謹、階級最分明的那個。
這13個各具特色的氏族,使屬於吸血鬼們的小社會成為了對現實社會的超自然映射,而在這個世界中扮演吸血鬼的玩家們,也得以享受一段完美的“模擬鬼生”。
毫無疑問,《吸血鬼:避世》對吸血鬼以及整個吸血鬼社會的構建和設定是相當成功的。時至今日,以它為開端的《黑暗世界》系列依然是最受歡迎的歐美TRPG之一,始祖該隱和十三氏族更是成為了幾近“官設”的經典設定(以至於很多人真的認為聖經裡寫了該隱被上帝變成吸血鬼了)。而以他為藍本開發的電子遊戲《吸血鬼:避世之血族》,雖然只做出了十三氏族中的七個,還搞出了直接影響遊玩的重大BUG,但在無數玩家心目中依然是一代經典。甚至時隔16年才宣布將會推出續作後,也能夠引發相當的反響與關注。
時隔16年公布續作,《避世血族2》依然收獲了相當的關注度
未來?誰知道呢?
也許是因為本身的形象就經歷了相當徹底的顛覆,“吸血鬼”這一藝術形象,似乎有著相當卓越的創新包容度。無論是《刀鋒戰士》系列塑造的黑人吸血鬼,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新鮮出爐的“人造血漿”,只要不脫離“血”這個無可動搖的核心,相關的設定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瘋狂魔改——比如《Hellsing》中阿卡多的“放狗咬人”和“零式·死河”以及《Gran Familia》中雷歐的“凝血成彈”。而相比其他藝術形象,對吸血鬼的魔改也顯然更容易被接受。看看熱衷於此道的日本ACG圈,和“吸血鬼”沾邊的作品簡直有如過江之鯽。對於一個誕生於18世紀的老資格幻想種來說,能保持如此旺盛的活力實在是難能可貴。
只要不脫離“血”的範疇,吸血鬼的能力就有著幾乎無限的可能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許他們又會像之前一樣,迎來顛覆性的形象劇變也未可知。畢竟,包容度與可能性,可能才是吸血鬼遠在“硬體”之上,最大的魅力源泉。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