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率土之濱的《甲子狼煙》,聊聊黃巾的十個月。”
我們知道,三國是一個相當浪漫的年代。
你能在演義和史實裡翻閱到鮮衣怒馬的少年,尋覓到驕然破城的壯士,探尋到巧舌如簧的儒生。這些閃爍的星星交織在一起,共同構築出了一副讓任一年齡段的讀者都能為之如癡如醉的史詩畫卷。
但作為三國故事開端的黃巾起義,在這副畫卷中卻很少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在最近的一次版本更新中,《率土之濱》加入了全新的黃巾章節——就算在三國題材作品已經琳琅滿目的當下,會推出專門的“黃巾”主題的作品,還是相對少見的。
而在這次更新中,我所見到的一系列關於黃巾的構築方式,也多少讓我想借此聊聊我眼中的黃巾風雲,以及《率土之濱》對這個年代所做的追溯與還原。
英雄的起家?還是資曆大染缸?
對於很多英雄來說,“黃巾之亂”都是一次難得的仕途際遇。孫堅,曹操,劉備這三名未來將要奠定三分藍圖的英雄,就各自在這場持續十個月的動亂中各自展露頭角。
只不過,和魏武傳大書特書的黃巾戰功不同,或許劉備自己也不大記得這段經歷的細節——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抽到兩名SSR的好兄弟後,只是練兵,縱馬,拚殺,就在黃巾戰事中獲得了足以被封為縣尉(今日相當於地方局級幹部)的功勳。在這段故事裡,黃巾軍好像只是兄弟三人的戰功經驗包一般的存在。
蜀國粉絲們“夢開始的地方”
演義如此,史實又是如何呢?
對於三國歷史有廣聞誌趣的朋友,想必很快就能給出答案。
其實彼時的劉備,已然不是織席販履的鄉井人士。從盧植處遊學歸來後,善於交際的他成為了涿縣當地的社會紅人。他參與圍剿黃巾軍的兵馬錢糧,就是來自張世平、蘇雙兩位中山大商的投資。在整段黃巾戰役中,劉備都身處涿郡校尉鄒靖的指揮調度之下,儼然是標準的軍閥起家套路。
所以,至少對我來說,劉備的故事並非是從黃巾開始的——事實上,早在盧植處就學時代,劉備就展露了非同一般的梟雄氣質,不但在當地和黑白兩道都吃得很開,也與公孫瓚等貴族交際甚廣。其後劉備去救援徐州時,僅憑這層同學關係就問公孫瓚要到了三千兵馬,其人格魅力在此就可見一斑。
相比起在黃巾戰場上存在感相對稀薄的劉備而言,曹操與孫堅的故事則確實帶有不少傳奇色彩。前者與破黃巾首功的皇甫嵩合軍,在潁川大破南部黃巾軍,斬首數萬級;而後者則在攻打宛城十萬黃巾軍的戰役中屢次擔當攻城先鋒,以勇猛無匹姿態,一次又一次讓守軍為之膽寒。
實際上,對於這份劇本,《率土之濱》就做了很貼合的設計。在本次新賽季當中,除了黃巾勢力之外,玩家還能夠選擇東漢勢力或群雄勢力來進行遊戲。東漢勢力多出了“朝廷任務”這一分支,根據任務鎖定事項完成一系列差事,即可獲得來自朝廷的豐厚獎勵。
只不過,這一次版本當中為了模擬義士衛漢的格局,讓東漢勢力只能組建50人的小同盟,且同盟間無法像黃巾軍一樣相互連地。通過更高的合作成本,提升了東漢派系一側的策略性,十分適合想切身體驗亂世格局和更享受小團體社交的玩家。
而群雄勢力則更貼合習慣“大同盟”玩法的老咖們,在賽季過程中,東漢勢力同盟達到一定等級後,盟主即可自立為王,率領麾下成員,成為東漢和黃巾勢力之外割據一方的群雄勢力。
成為群雄勢力後,同盟可吸納更多勢力組建380人的大同盟,並且可以建立國家,獲得國家保護等國力與國策,在東漢與黃巾對抗的大背景下進行斡旋征伐,成就一方霸業。
黃巾起義錯過了一個開局閃電戰的機會?馬元義的時運不濟
相比桃園三結義的演義而言,真實的三國故事似乎少了些浪漫色彩,但在我看來,其實真實歷史的韻味,往往會藏匿在一些細節當中。
就好比說,其實黃巾起義,差一點就讓三國不會成為“三國”。
要聊這個故事,我們還得把時間線再往前拉一些,比如說漢靈帝光和七年的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之前。
二月初的一個夜晚,黃巾方面,馬元義一度在洛陽城中坐立難安。
在此之前,他的恩師張角通過《太平經》內含的理論知識,創建了崇尚土德的“太平道”,號稱能用符水和咒語來化解災民的病痛。
“天公將軍”張角
在近乎無償的治療策略下,的確有不少民眾的病患(或許依靠自身的免疫能力)被痊癒,太平道因而得到了相當多民眾的支援,甚至不少富戶都對太平道教義篤信不疑,願意變賣家產來追隨張角。
張角的“太平道”起於冀州钜鹿,在民眾的口口相傳之下,“天師”的名望很快散播到全國各州郡,收獲信眾無數。這些信眾被編製成了三十六“方”,每一方由一名渠帥總領,而馬元義,就是其中一方渠帥。這個由資深信眾組成的班底,成為了張角發動武裝起義時所倚仗的力量。
《率土之濱》作為老牌地緣戰略遊戲,對於黃巾軍的壯大過程採用了一個相當精準的機制來比喻:招攬。
黃巾陣營的勢力是一整個利益相通的共同體,而當這一陣營的玩家擊破了其他陣營的城池後,不但可以掠奪資源,還可以將其強制招攬進己方陣營當中,很形象地模擬了歷史上黃巾軍“染色”的過程。
張角的信眾不僅包含了疾苦民眾,其中部分信眾甚至在朝廷都有著至高的地位,其中就有在漢靈帝朝廷翻雲覆雨的十常侍,張讓、趙忠正在此列。
他們,正是馬元義想找的人。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太平天師張角廣泛傳播的一句讖語,也是早已布下的行動暗號。
當中的“甲子”,指的正是光合七年這一“甲子年”,而馬元義作為洛陽方面有著眾多人脈關係的溝通點,所負責的正是和十常侍形成內應,在洛陽城內以牆上寫下的“甲子”為號,一觸即發,裡應外合,在起義後就瞬間直刺帝國心臟。
背負著這樣沉重的任務,馬元義當時想必焦慮而又興奮。倘若這一計劃能夠成功,那麽三月五日在鄴城起兵後,他將和其餘六洲的黃巾兵團一齊發力,由他控制洛陽切斷指揮樞紐,其餘州郡侵城掠地,東漢國祚將被閃電攻勢一舉拿下。
只不過,這份等待過早宣告結束:推開宅邸大門的不是黃巾義士,也不是十常侍的聯絡人,而是漢靈帝的禁衛軍。
由於張角另一位弟子唐周的密信告發,張角與馬元義布置好的“斬首”行動功虧一簣,最後,馬元義被車裂,而張角只能在謀劃敗露後草率於二月起兵,沒能在三月五日這個暗合太平道天數的日期開始行動。
這一天,劉備才剛過完元宵節,曹操還在焦慮自己的仕途,他們不會知道,三國的第一個關鍵歷史節點,在一位弟子的決意下,被悄然扭轉了。
我想,這種臨時被“背刺”的體驗,或許很多《率土之濱》的玩家——尤其是管理層的玩家也都經歷過。
不過也可以放心的是,在實際遊戲當中,以“黃巾”陣營開始遊戲的玩家,彼此之間將默認結為同一陣營,可以實現全陣營連地,且彼此之間無法互相攻打。透過這樣利益共同體的設計,《率土之濱》對玩家行為作出了相當有力的引導。我想,至少在黃巾這一派系當中,率土之濱的玩家可以心無旁騖地和其他同盟並肩作戰的感覺。在紛繁詭譎的率土戰場上,這份體驗還是相當新鮮的。
多方圍攻,黃巾軍真的是烏合之眾嗎?
《率土之濱》對於張角起義初期的格局也做到了相當不錯的設定還原。
如圖所示,冀州,荊州,青州,正是張角集結的三股大力量所在據點。在歷史上,這三股力量分別是由張角兄弟率領的冀州主力軍,張曼成率領的南方主力軍,以及管亥率領的青州主力軍。
黃巾在起兵初期極具組織紀律,且攻勢異常凶猛。其中尤以張曼成軍和管亥軍拔尖。前者速起攻殺郡太守,直接掌控下了宛城,而且統軍嚴謹,直到張曼成死於亂軍後,宛城黃巾軍其後連續更替四名主帥,軍心都沒有潰散。
而管亥則可稱得上是黃巾軍團的強力猛男,在張角本部戰敗後,依然組織了數萬殘部圍困北海,將孔融部將宗寶一合秒殺,打得孔融閉城不出,(演義中)和趕來救援的關羽打了數十個回合才被其斬落馬下——要知道,這可是溫酒斬華雄,瞬秒顏良文醜的巔峰關羽。
黃巾軍也在這股聲浪中,由最初起義的六州擴散到八州,勢力盤踞過半華夏大地。《率土之濱》中針對黃巾這股烈火般的攻勢,給予了幾項黃巾專屬政策以讓玩家獲得模擬體驗。
而在黃巾軍起義後完成合流的模式,在本作中則通過“團結一心”實現了不錯的還原。玩家們可以借由其他黃巾軍的領地進行出征,比以往率土中的聯盟顯得更為緊密和一體化,也充分展現了黃巾軍的特性。
東漢將軍的活躍
對抗黃巾的英雄,想必就有不少人已經頗為熟識了,他們分別是獨占首功的皇甫嵩以及在宛城戰役中擊破南方黃巾軍的朱儁。前者留下了相當多的逸聞,還以長社之戰火燒黃巾的戰績,在許多三國題材的遊戲中都獲得了等級較高的火計系技能,被不少玩家以“小周瑜”來稱呼。
在率土之濱中,皇甫嵩的“火”也獲得了很不錯的還原,其基礎戰法猛火、可拆戰法焰焚箕軫,都能夠對敵人展開凶猛的火焰攻勢。
但和朝廷欽命的大將皇甫嵩不同的是,在南部戰場的朱儁出身只是低微寒門,而且在得到出征黃巾的機會後,朱儁在初戰就被波才打了個大敗而退,一度在長社被後者率大軍包圍,最後還是憑借皇甫嵩施展火計才得以順利反攻。
而朱儁攻陷宛城的前後歷程,更接近傳統冷兵器時代的硬嗑死戰。攻略宛城前後,朱儁一共對黃巾軍展開了數十次突擊,大型戰役三場,前後擊殺黃巾方面元帥四人,最終各種謀略窮盡後,持續派遣孫堅連夜攻打,才終於將宛城血戰攻下,前後耗時曆經五個月之久。
除了這兩位功勳將軍,在這段時期,盧植,董卓,郭典等將領也在戰場上頗有建樹,其中盧植甚至以萬餘精兵打得張角十萬主力軍連連後退,而皇甫嵩護軍司馬傅燮則在東部戰場開起了無雙,連破卜己、張伯、梁仲寧三位渠帥,直接打得東部屏障的卜己軍隊潰不成軍。
可以說,彼時的黃巾軍之所以在讀者視角裡潰敗得如此迅速,也是因為漢朝士族一方的確相當能打的關係。譬如皇甫嵩破波才一役,就有曹操,孫堅,王允等人共同協力,在將才方面,黃巾軍的確落了下乘。
而在《率土之濱》當中,玩家也能夠體驗如同朱儁一般的起家歷程。在本賽季當中,軍功赫赫者將被朝廷任命為將軍,擁有更高的榮譽和權力。陣營內同盟勢力值排名前列的同盟盟主還能夠獲得朝廷賜予的四征將軍名號,四征將軍可以發布陣營集結,使指定地塊可被全陣營連地,號召所有東漢子民協同作戰。
結語
當然,回顧歷史,其實不止是黃巾,在東漢末年,華夏大地從未真正成為貴族軍閥輪番唱台的舞台。
單說魏國而言,僅曹操在位期間的農民武裝起義,從建安元年的廣陵起義到建安二十四年陸渾孫狼起義,總計多達17起,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次大型地方起義。
這個數字,充分說明東漢百姓從來沒有將自己的未來屈身托付於軍閥當中,而是一直在與嚴酷的剝削勢力展開激烈抗爭。
而回到黃巾軍這一側,就算是在一些民間唱本和一些電子遊戲中,起義者們常常被稱呼為“黃巾賊”,但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冊上,我國的學者給黃巾起義的定性是“張角等人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而對他們的稱呼,也始終是“黃巾軍”。展現了學者們秉持的人民史觀的視點。
但每次在知乎等社區閱讀相關答案時,我也總是不無遺憾的。以宗教手段匯集民眾是一種高效率的手段,但張角和陳勝、吳廣等人一樣,空有推翻舊王朝的熱血,卻沒有建立一個能正確引導人民的政治綱領,這也是封建時代幾千年來,數以千萬計的農民起義運動的共同弊端。
當然,能夠從這些弊端當中有所感悟,也是我們品讀歷史的意義之一。在當下,我們能借助《率土之濱》提供的舞台,再次推演一番黃巾旗幟揚遍華夏大地的場景,再臨一次諸軍閥各懷鬼胎、誌士烈心救國的帝國暮年,不也挺好的嗎。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