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Steam推出了一個名為「鑒賞家」的功能,允許玩家成立或獨立或成組織的團體,做出推薦幫助其他玩家發現Steam產品目錄中的有趣遊戲。
現在看來,它可能是繼「玩家評測」之後最成功的系統之一,
一方面,Steam 鑒賞家功能建立在意見領袖的基石之上,對那些初入Steam/找不到同好/還在猶豫著該不該點下購買鍵的朋友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在G胖這樣的商人眼中,鑒賞家籠絡的玩家小圈子也能夠提供非常寶貴的使用者粘度。
另一方面,從結果上來看,當下越來越多的普通使用者正在成為鑒賞家,這也成為了網路氛圍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真實寫照,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最濃烈的個人色彩在網際網路上四意揮墨,留下自己的痕跡,你可以看到P社遊戲玩家分享他們在遊戲中大奸大惡的時刻;
也可以看到喜歡在NTR的海洋中尋找純愛的純白鑒黃師,感受這個小組成員有些別扭的理解;
再比如今天想和大家來聊聊的,專門給中國遊戲差評的鑒賞家「Owned By China」。
在文章開始前,我先疊個甲。
以下文章中會出現的觀點僅代表評測組「Owned By China」的個人意見,完全不代表本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你大可以把今天的文章當成是透過名為「Steam鑒賞家」的顯微鏡,一次既簡短又有趣的網路觀察。
顧名思義,「Owned By China」的工作就是拋開事實(遊戲本身素質)不談,只是找到那些歸屬於中國的遊戲,然後給他們打上差評,或是給不屬於中國的遊戲獻上好評。
從去年11月成立之後,這個小組已經“甄別”了1077款遊戲,為其中501款“中國遊戲”打出了差評。
就像是青春期叛逆的兒子幹出了一些有些出格卻不敢真正出格的壞事引起父親的關注,以獲取更多父愛一樣,這種行為在我看來就像是在公眾場合默誦怪文書一樣的嘩眾取寵。
如果點開評測組所有者Sm:(e的個人頁面,你應該就能夠感受到他相當鮮明的立場——「Owned By China」只給22個遊戲打過“推薦”(還有571款處於薛定諤的中國態,因此並沒有給出推薦/不推薦),其中大多數都是香港、台灣工作室出品的真正中國大陸研發遊戲,剩下的則是被中國商店ban了的遊戲。
但他的1000多條評測的傲人戰績,又難免讓人產生一丟丟好奇——看上去「Owned By China」評測組可能比絕大多數玩家、遊戲行業的從業者都懂中國大陸研發遊戲(?)。
是的,「Owned By China」會找到那些顯而易見的中國工作室,為作品打上差評。更多時候則在挖掘遊戲工作室/發行方的製作者/股東的“含京量”,從而找到那些沒那麽china的外國遊戲公司和中國的聯繫,像是riot games這樣的外國工作室,你們應該知道了它已經被騰訊100%控股,所以它在Steam上推出的《破敗王者:英雄聯盟外傳》《努努之歌》等等英雄聯盟衍生遊戲,無一例外都被打上了差評。
在得到差評的遊戲中,我還看到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從Steam如今留存的訊息來看,「Owned By China」最早的活動大概可以追溯到去年7月7日,那一天組長Sm:(e分別給《星際戰甲》《饑荒》《缺氧》打了差評,理由便是“別給中國人送錢”,這幾個遊戲的開發商(Digital Extremes/Klei Entertainment Inc.)都已經被中國公司收購了。
我不知道這位玩家在那一天經歷了什麽,導致他突然對於這幾款加起來花了自己200小時的遊戲突然失去希望。
希望不是在饑荒中重開了一個新檔,發現自己被一群暴躁的猴子包圍然後破防了,阿門
還有同樣得到了差評的《極限競速:地平線4》,作為微軟旗下第一方的賽車大作,不管是開發者英國工作室Playground Games還是發行者,看上去都和中國沒什麽關係,而「Owned By China」給出的理由是《地平線4》的Steam版本是和Sumo Digital合作開發的,而後者在去年7月被騰訊花了9.19億英鎊收購。
不管怎麽說,《地平線4》被劃到了中國遊戲的範疇
像是出品了《層層恐懼》《靈媒》的Bloober Team僅被騰訊占了22%股份,這家位於波蘭的工作室的遊戲還是收到了差評,多少有些無妄之災了——22%是Bloober Team的最大持股者(控股股東),購買遊戲最大的收益人還是騰訊,這是「Owned By China」給出的理由。
在前幾天,「Owned By China」還給《獵天使魔女》打出了“不推薦”,理由是“白金有中國的股份但不知道成分有多少”,而在我們的認知中白金工作室應該是一家非常根正苗紅的日本企業,只是在2020年初官宣接受過騰訊的注資。
不過明明是一家株式會社(股份製公司),白金工作室卻從沒有公布過營收、股份占比等等的財報,也確實是拉滿了自由的空氣。
在有些時候,「Owned By China」又能夠“堅守原則”,顯得“愛憎分明”。
好比是《蝙蝠俠阿卡姆起源》《DOOM3》的多人模式是由Splash Damage製作的,這家工作室在2016年被中國的樂遊科技所收購,但考慮到了多人模式無法代表遊戲,這兩款遊戲最終被發了金水。
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Owned By China」並不是一個有遊戲行業從業者背景的評測組——為了顯示自己的客觀公正,評測組還公開了一個線上檔案,裡面匯集了大量被打出差評的工作室,和這些工作室被中國公司控股的百分比和消息來源。
其中大部分的消息都源自維基百科,或是IGN、PC Gamer以及更多或正規或善於捕風捉影的網站新聞,其中很少能看到真正的實錘,像是遊戲公司內部的財報,招股認購書訊息之類的,而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時代,這些消息中有的還算有說服力,有的則義眼丁真,被評測的遊戲公司到底有多少“含京量”,我不好說。
說回鑒賞家功能本身,你會發現「Owned By China」所做出的的所有遊戲評測都不在遊戲的本身上,而是非常魔怔地為所有遊戲都劃分出了政治派別和立場,然後再將其中屬於中國的部分一棍子打死。
除此之外,越來越隨性的差評轟炸,無處安放的惡臭廚力,也開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鑒賞家評測當中,這其中,我覺得Steam進行的引導機制,多少也對鑒賞家不負責任的舉措有一些包庇。好比是相比醒目的「關注」,「舉報」按鈕則顯得隱晦多了,就頁面的設計邏輯而言,Steam也並不希望玩家將視點放在對於鑒賞家的監督上——這種去中心化的網路氛圍催生了人們在意見交換上的百家爭鳴,只不過,如果沒有規則的束縛,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場場毫無底線的群魔亂舞。
當下的我們很難去界定這種自由是不是好的,當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連上網路,「去意見領袖」的運動正在成為網際網路沖浪生活的新興思潮。所幸,「Owned By China」這樣整活能力一般的選手,更多時候在讓人覺得圖一樂之後,很快就會被拋之腦後——評測組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愚公”移山,成果可謂“斐然”,實際上,真正願意點下關注的使用者卻只有寥寥千人,加入的成員更是隻有37人。
能看到大部分人都在好好扮演自己臭打遊戲的身份,大家樂於交流分享的內容還是好玩的、好康的,這種感覺其實還算不錯。
有些人要是真的沒活可整了,還是咬打火機吧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