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幾天應該已經有不少人注意到了這個消息:I社宣布從8月18日開始暫停旗下的遊戲開發以及銷售業務。
也或許有不少朋友會跟我一樣,在I社如今“將死未死”的時候緬懷一下,然後順手“上個香”。
但如果要說句更為刻薄的話,其實I社淪落到這種境地,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自找”的。包括我在內,大部分喜歡I社遊戲的玩家最為喜歡的還是它本身超高的自由度,儘管只是單調的“捏臉+澀澀”環節,但在不同的I社遊戲中能夠通過繁多的人物卡,讓玩家體會到那種逛後宮的感覺——只要你願意,什麽樣的角色都捏的出來。
至少我還依稀記得,當初的《playhome》中甚至有一個娘化胡蘿卜的角色卡……
但問題也就在這裡,玩家熱衷的,主要是各路MOD以及社區製作者創作的內容,反而I社自己發售的所謂“遊戲”,更多的只是一個大體的框架,無論是HS還是我自己相當喜歡的《playhome》,除了劇情可能有那麽一點不同,在“捏臉+澀澀”這個過程上幾乎沒有半分改動。
當然,這幾年I社也並非沒有推出玩法上很有創意的黃油大作,比如大名鼎鼎的《AI少女》。
不過,客觀來講《AI少女》的遊玩體驗同樣沒那麽理想,遊戲中的少女也沒有那麽的“AI”,甚至會在野外勞作直到暈倒,然後還得作為玩家的你將其帶回去。各路BUG更是數不勝數,我自己也是更換了多個遊戲版本之後,方才能夠正常的遊玩下去。
說到這兒,大夥兒應該也發現問題主要出在哪了。
一方面,I社的絕大部分遊戲作品都限制在日本中國發售,Steam上架的版本往往是經過閹割的全年齡版,大夥想真金白銀的支援正版都很難。
另一方面,在拋開那些免費的,無法給I社自己帶來收益的社區製作內容來看的時候,I社近兩年的遊戲,問題還是相當之多的。就算是最新作《room girl》,也只是將以往澀澀的部分從家庭倫理或是什麽地方,換到了職場而已。
用一種更為客觀的比喻來形容的話。I社給大夥提供的遊戲本體,就好像是一個功能糟糕、製作粗劣的飛機杯,而想要實現“語音、加熱”等功能,還需要依靠各路社區大神製作的額外“配件”。
但尋找配件,然後給“飛機杯”安裝的這個過程,實在太掃興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飛機杯和黃油的目標是相同的:獎勵自己。I社遊戲超高的自由度的確給了大夥廣闊的創作空間,但是——當大夥兒想要“獎勵自己”一次的時候,卻需要全網尋找新的零配件、下載、安裝。
……
可能這時候大夥已經平靜下來了。
當然,吐槽歸吐槽,但在I社即將“離世”的檔口,我原計劃也是在吐槽之餘,好好地聊一下I社的過往以及光輝歷史,也算給“青春的一部分”畫上一個句號。
但很湊巧的是,就在去年這個時間,也就是《room girl》發布第二個預告片的時候,我就已經幹過這件事兒了。而過去這一年I社也並沒有什麽新的動作,《room girl》發售之後同樣不溫不火,甚至被不少2D黃油吊錘。
所以,好像也沒有另開新篇敘述I社歷史的必要了。就在文末附上我在去年7月5日發布的這篇文章,“緬懷一下”即將大結局的I社吧。
《喜歡“射爆”的I社,也曾有一顆做遊戲的心》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