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 遊戲狂
廣告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請拿手機掃描此QRCODE

傳到手機看

2023-12-18
廣告

小島秀夫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死亡擱淺》的靈感源自於安部公房的小說《繩》。安部公房曾經提到,“繩”與“棒”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工具之一。人類發明“棒”是為了把有害的事物趕走,而發明“繩”則是為了把有益的事物拉近,這代表了我們最初的兩位夥伴。

安部公房的思考帶我們回到了人類最初的兩個語境:一是創造工具的人類與其他動物存在的差異;二是工具本身對人類存在的影響。對於這兩個問題,喬治·巴塔耶在其著作《宗教理論》(Théorie de la religion)中,通過對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人類學考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他認為,工具之所以能夠區分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方面是因為工具是人類基於現實欲求而製造出的身體和意識的延伸,另一方面,工具將外部世界帶入,明確區分了主體與非我存在。但就工具的純粹存在而言,它僅僅是世界物質形態的一種變化。

廣告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因此,巴塔耶認為,工具作為延伸,不僅能夠保護主體免受傷害,還能極大地擴展和便利主體的行動。而在工具的存在本身,他看到了另一層含義,即保留或還原世界存在的連續性。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基於工具的二元性本身所引發的對技術、個體和共同體存在危機的反思。

棒:代表著被隔絕、孤立的個體。在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是封閉的、孤立的存在。我們似乎總是被困在狹小的空間裡,如同囚籠一般,我們的一切生活需求都圍繞著自我,而除了自身之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顯得不那麽重要。這實際上是社會對個體施加的一種束縛,儘管這種束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個體免受外界危險,最大限度地維持個體生命。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死亡擱淺》的劇情前半部分,除了詳細介紹男女主角和其他關鍵角色的身份背景,其核心議題是探討死亡被擱淺後的國度裡,每個封閉、孤立但看似安全的個體的存在狀態。

劇情中的生存狀態與當下全球疫情形勢不謀而合。為了個人和集體的安全,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被切斷,我們不得不依賴技術手段,在遠程和網路中建立起虛擬的溝通橋梁。在這種情況下,訊息和信號成為了我們的紐帶,虛擬世界成為了新的社交場所。儘管面對面的交流被限制,但人類的聯繫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轉變成了一種新的形態。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與此同時,我們也依賴那些依然堅守職位的“山姆”們——那些不可或缺的工作者,他們承擔著保障社會基本運轉的重要任務。在物資稀缺和分配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成為了連接供需兩端的關鍵紐帶,確保了社會的基本運作和人們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這種狀態下,社會的運轉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交流方式被重新構建,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個體與集體、安全與自由、隔離與聯繫之間的平衡。這不僅是對現實世界中的社會關係的一種反映,也是對未來可能的社會形態的一種預測和探索。

在《死亡擱淺》的虛構世界中,這種重新構建的社會關係被放大和強化,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也在經歷著類似的變革。疫情的衝擊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和評估我們所依賴的社會基礎設施和人際互動方式,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於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探索和創新。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在喬治·巴塔耶的《獻祭》中,死亡的概念被用來揭示個體與世界之間的深刻關聯,以及個體存在的價值。巴塔耶認為,只有當個體將自我融入更廣闊的世界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個體不應被視為封閉和孤立的存在,而是應該與世界融為一體,如同電子微粒融入光中一樣。

在《死亡擱淺》中,這種概念得到了具象化的展現。遊戲中的主角擁有在生者世界和冥灘之間穿梭的能力,這種能力象征著生與死、個體與世界的交織。在故事的最後,主角意識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孤立的“合眾美利堅”,而是包含生者、亡者和冥灘的整個世界。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遊戲中的“棒”和“繩”象征了兩種不同的存在情態。棒代表了安全距離和保護自己的工具,但也象征著與同類和世界本身的分離。而繩則象征著連結和連續,這在遊戲中有兩層含義:

物質連結:玩家通過物流和送快遞的玩法,不斷地運送物資,將美利堅大地上的散落據點重新連結到開羅爾網路中。這種網路的構建,是對歷史上西進運動和聯邦共同體組建的一種再現。

玩家連結:在遊戲中,玩家不僅與NPC建立聯繫,也會感受到其他真實玩家在虛擬網路中留下的存在痕跡。通過共享建築和道具,以及互相點讚,玩家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聯繫。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小島秀夫在遊戲設計中強調的是,遊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它還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源泉。在遊戲中,玩家通過工具建立劇情連結的同時,也在用網路這個工具將彼此連結起來,這種創造性的連結是小島秀夫遊戲理念的核心。

《死亡擱淺》通過其獨特的敘事和遊戲玩法,探討了個體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通過技術和創新重建這些聯繫的可能性。遊戲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孤立無援的環境中,通過共同的努力和創造性的思維,我們仍然能夠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並在更大的世界中找到我們的價值和位置。

布裡吉嬰兒(BB)的概念不僅是一種科幻元素,它更是對生存狀態和生死邊界的一種深刻探討。BB作為生者世界與死亡領域之間的紐帶,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形態,既屬於生者又觸及死者的領域。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BB的存在挑戰了我們對於生命的傳統認知:他們既活在生者之間,又未曾經歷過真正的出生過程,依賴於人工子宮與母體的連接維系生命。BB所處的狀態,既是生命的潛能,也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同時也展現了死亡的靜默與絕望。這種存在,處於生與未完全生,死與未完全死的特殊界限上。

遊戲中,BB的母體——生命體征存在卻腦死亡的狀態——也展現了一種生死的雙重性。科學上她還活著,但意識的缺失又使她接近死亡。這樣的設定,將生命的微妙脆弱與死亡的絕對無情交織在一起,揭示了存在的脆弱性和生死界限的模糊性。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想表達什麽

在這一敘事背景之下,BB不僅是母體留在世上的唯一痕跡,更是生與死、存在與消逝之間的例外狀態。遊戲通過BB的存在和主角的互動,將生到死、死到生的連結關係巧妙地展現出來。生者通過BB得以洞察亡者的影響,而亡者則企圖將生者拉入冥灘。這種生與死的連結,不僅是對時間不朽的探索,更是對生死分離中潛藏的力量的頌揚。

《死亡擱淺》不只是一個關於人類生存和社會重建的故事,它也是一個關於戰爭與和平、分裂與團結的敘述。遊戲通過其精心編織的劇情、深邃的哲思以及精美的視聽效果,為玩家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體驗,而在這一過程中,遊戲中的徒步和貨運玩法則成為了探討這些深刻主題的媒介。

今年的TGA,小島秀夫再次登場,相比他的新作也不遠了。那麽時至今日,《死亡擱淺》這個神作還會有什麽樣的評價呢。本期“小編遊話說”我們將帶領大家再次走進《死亡擱淺》這個送快遞的遊戲。

小編觀點

  編輯 Air

這種震撼戰慄的感覺是在《荒野大鏢客2》中,當範德林德幫成員騎馬衝鋒的時候;在《巫師3》中,當在雪山之巔進行告白的時候;以及在《死亡擱淺》中,當穿過重重雨幕,BT登上高山,看到遠處一片晴空下的港口節點城的時候。

  編輯 晚柚

《死亡擱淺》是一款卓越的作品,它巧妙地展現了小島秀夫對人際互動的深刻見解。遊戲中的世界觀和玩法不僅引人入勝,而且促使玩家思考。然而,隨著我對遊戲的深入,我發現自己開始過分關注他人對我的評價,這種關注逐漸削弱了我對自己的信心,甚至讓我開始迷失自我。遊戲設計者有意去除了玩家間直接的競爭,這本是一種積極的設計哲學。但是,僅留下的“點讚數”功能意外地激發了玩家之間的另一種競爭:誰能為自己建造的設施贏得更多的認可。

這種設計不經意間反映了現實世界中人們對社交媒體“點讚”認可的渴望,導致玩家可能會為了追求更多的點讚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為了讓玩家能夠更加專注於遊戲本身的享受,而非外界的評價,我期望小島秀夫能夠在遊戲中加入一個選項,允許玩家選擇隱藏“點讚數”,從而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編輯 CD

《死亡擱淺》真的是一款充滿情感的遊戲!無論是遊戲的劇情還是玩法,都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像是在沒有實際連線的情況下,玩家們在看不見的地方互相伸出援手,每一步的前行都成為了後來者的指引。這種感覺真的很棒!遊戲的畫面和音樂也非常美妙,特別是當你翻山越嶺前往目的地時,那震撼人心的音樂真的讓人難忘!我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但與每個人都有著緊密的聯繫。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聯繫,我才能在這裡。

  編輯 淩嗣

關於我的小陪跑機器人,我真的希望在下雨的時候他能坐在我的卡車旁邊,而不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跟在卡車後面。看著他淋著雨,我真的心疼。或者當我坐滑索的時候,讓他坐在我後面,或者坐在懸浮架上。我並不想讓他一直跟著我,特別是在修路這種工作中,他就像是一個弱智的小寶寶一樣,我真的不忍心。有一次,我一個人坐滑索去最瑪瑪那邊的結點城,我讓小機器人跟隨模式,結果他從氣象站一路跑了回來。

當我在公路上開車看到我的小機器人奔向我時,我真的感到非常震驚。實在是心疼我的小陪跑機器人,他從配送中心一路跑到登山者那裡,而我卻坐在滑索上飛翔。我覺得自己很過分,內心充滿了愧疚和抱歉。希望遊戲中的小機器人能夠坐在我的車上,或者至少讓他坐在我的背上吧。


來源:遊俠網


廣告
廣告
小島秀夫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死亡擱淺》的靈感源自於安部公房的小說《繩》。安部公房曾經提到,“繩”與“棒”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工具之一。人類發明“棒”是為了把有害的事物趕走,而發明“繩”則是為了把有益的事物拉近,這代表了我們最初的兩位夥伴。 https://gamemad.com/news/78905 安部公房的思考帶我們回到了人類最初的兩個語境:一是創造工具的人類與其他動物存在的差異;二是工具本身對人類存在的影響。對於這兩個問題,喬治·巴塔耶在其著作《宗教理論》(Théorie de la religion)中,通過對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人類學考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他認為,工具之所以能夠區分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方面是因為工具是人類基於現實欲求而製造出的身體和意識的延伸,另一方面,工具將外部世界帶入,明確區分了主體與非我存在。但就工具的純粹存在而言,它僅僅是世界物質形態的一種變化。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TfKYyzRz.jpg 因此,巴塔耶認為,工具作為延伸,不僅能夠保護主體免受傷害,還能極大地擴展和便利主體的行動。而在工具的存在本身,他看到了另一層含義,即保留或還原世界存在的連續性。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中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基於工具的二元性本身所引發的對技術、個體和共同體存在危機的反思。 棒:代表著被隔絕、孤立的個體。在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是封閉的、孤立的存在。我們似乎總是被困在狹小的空間裡,如同囚籠一般,我們的一切生活需求都圍繞著自我,而除了自身之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顯得不那麽重要。這實際上是社會對個體施加的一種束縛,儘管這種束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個體免受外界危險,最大限度地維持個體生命。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ZY6EATE2.jpg 《死亡擱淺》的劇情前半部分,除了詳細介紹男女主角和其他關鍵角色的身份背景,其核心議題是探討死亡被擱淺後的國度裡,每個封閉、孤立但看似安全的個體的存在狀態。 劇情中的生存狀態與當下全球疫情形勢不謀而合。為了個人和集體的安全,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被切斷,我們不得不依賴技術手段,在遠程和網路中建立起虛擬的溝通橋梁。在這種情況下,訊息和信號成為了我們的紐帶,虛擬世界成為了新的社交場所。儘管面對面的交流被限制,但人類的聯繫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轉變成了一種新的形態。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K8GMp9Uq.jpg 與此同時,我們也依賴那些依然堅守職位的“山姆”們——那些不可或缺的工作者,他們承擔著保障社會基本運轉的重要任務。在物資稀缺和分配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成為了連接供需兩端的關鍵紐帶,確保了社會的基本運作和人們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這種狀態下,社會的運轉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交流方式被重新構建,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個體與集體、安全與自由、隔離與聯繫之間的平衡。這不僅是對現實世界中的社會關係的一種反映,也是對未來可能的社會形態的一種預測和探索。 在《死亡擱淺》的虛構世界中,這種重新構建的社會關係被放大和強化,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也在經歷著類似的變革。疫情的衝擊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和評估我們所依賴的社會基礎設施和人際互動方式,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於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探索和創新。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KCjkgQQ5.jpg 在喬治·巴塔耶的《獻祭》中,死亡的概念被用來揭示個體與世界之間的深刻關聯,以及個體存在的價值。巴塔耶認為,只有當個體將自我融入更廣闊的世界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個體不應被視為封閉和孤立的存在,而是應該與世界融為一體,如同電子微粒融入光中一樣。 在《死亡擱淺》中,這種概念得到了具象化的展現。遊戲中的主角擁有在生者世界和冥灘之間穿梭的能力,這種能力象征著生與死、個體與世界的交織。在故事的最後,主角意識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孤立的“合眾美利堅”,而是包含生者、亡者和冥灘的整個世界。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r86U96qH.jpg 遊戲中的“棒”和“繩”象征了兩種不同的存在情態。棒代表了安全距離和保護自己的工具,但也象征著與同類和世界本身的分離。而繩則象征著連結和連續,這在遊戲中有兩層含義: 物質連結:玩家通過物流和送快遞的玩法,不斷地運送物資,將美利堅大地上的散落據點重新連結到開羅爾網路中。這種網路的構建,是對歷史上西進運動和聯邦共同體組建的一種再現。 玩家連結:在遊戲中,玩家不僅與NPC建立聯繫,也會感受到其他真實玩家在虛擬網路中留下的存在痕跡。通過共享建築和道具,以及互相點讚,玩家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聯繫。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vssYGK3K.jpg 小島秀夫在遊戲設計中強調的是,遊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它還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源泉。在遊戲中,玩家通過工具建立劇情連結的同時,也在用網路這個工具將彼此連結起來,這種創造性的連結是小島秀夫遊戲理念的核心。 《死亡擱淺》通過其獨特的敘事和遊戲玩法,探討了個體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通過技術和創新重建這些聯繫的可能性。遊戲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孤立無援的環境中,通過共同的努力和創造性的思維,我們仍然能夠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並在更大的世界中找到我們的價值和位置。 布裡吉嬰兒(BB)的概念不僅是一種科幻元素,它更是對生存狀態和生死邊界的一種深刻探討。BB作為生者世界與死亡領域之間的紐帶,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形態,既屬於生者又觸及死者的領域。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GJJ9QdkB.jpg BB的存在挑戰了我們對於生命的傳統認知:他們既活在生者之間,又未曾經歷過真正的出生過程,依賴於人工子宮與母體的連接維系生命。BB所處的狀態,既是生命的潛能,也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同時也展現了死亡的靜默與絕望。這種存在,處於生與未完全生,死與未完全死的特殊界限上。 遊戲中,BB的母體——生命體征存在卻腦死亡的狀態——也展現了一種生死的雙重性。科學上她還活著,但意識的缺失又使她接近死亡。這樣的設定,將生命的微妙脆弱與死亡的絕對無情交織在一起,揭示了存在的脆弱性和生死界限的模糊性。 https://img2.gamemad.com/2023/12/18/GDkfRZqF.jpg 在這一敘事背景之下,BB不僅是母體留在世上的唯一痕跡,更是生與死、存在與消逝之間的例外狀態。遊戲通過BB的存在和主角的互動,將生到死、死到生的連結關係巧妙地展現出來。生者通過BB得以洞察亡者的影響,而亡者則企圖將生者拉入冥灘。這種生與死的連結,不僅是對時間不朽的探索,更是對生死分離中潛藏的力量的頌揚。 《死亡擱淺》不只是一個關於人類生存和社會重建的故事,它也是一個關於戰爭與和平、分裂與團結的敘述。遊戲通過其精心編織的劇情、深邃的哲思以及精美的視聽效果,為玩家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體驗,而在這一過程中,遊戲中的徒步和貨運玩法則成為了探討這些深刻主題的媒介。 今年的TGA,小島秀夫再次登場,相比他的新作也不遠了。那麽時至今日,《死亡擱淺》這個神作還會有什麽樣的評價呢。本期“小編遊話說”我們將帶領大家再次走進《死亡擱淺》這個送快遞的遊戲。 小編觀點  編輯 Air 這種震撼戰慄的感覺是在《荒野大鏢客2》中,當範德林德幫成員騎馬衝鋒的時候;在《巫師3》中,當在雪山之巔進行告白的時候;以及在《死亡擱淺》中,當穿過重重雨幕,BT登上高山,看到遠處一片晴空下的港口節點城的時候。   編輯 晚柚 《死亡擱淺》是一款卓越的作品,它巧妙地展現了小島秀夫對人際互動的深刻見解。遊戲中的世界觀和玩法不僅引人入勝,而且促使玩家思考。然而,隨著我對遊戲的深入,我發現自己開始過分關注他人對我的評價,這種關注逐漸削弱了我對自己的信心,甚至讓我開始迷失自我。遊戲設計者有意去除了玩家間直接的競爭,這本是一種積極的設計哲學。但是,僅留下的“點讚數”功能意外地激發了玩家之間的另一種競爭:誰能為自己建造的設施贏得更多的認可。 這種設計不經意間反映了現實世界中人們對社交媒體“點讚”認可的渴望,導致玩家可能會為了追求更多的點讚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為了讓玩家能夠更加專注於遊戲本身的享受,而非外界的評價,我期望小島秀夫能夠在遊戲中加入一個選項,允許玩家選擇隱藏“點讚數”,從而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編輯 CD 《死亡擱淺》真的是一款充滿情感的遊戲!無論是遊戲的劇情還是玩法,都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像是在沒有實際連線的情況下,玩家們在看不見的地方互相伸出援手,每一步的前行都成為了後來者的指引。這種感覺真的很棒!遊戲的畫面和音樂也非常美妙,特別是當你翻山越嶺前往目的地時,那震撼人心的音樂真的讓人難忘!我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但與每個人都有著緊密的聯繫。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聯繫,我才能在這裡。   編輯 淩嗣 關於我的小陪跑機器人,我真的希望在下雨的時候他能坐在我的卡車旁邊,而不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跟在卡車後面。看著他淋著雨,我真的心疼。或者當我坐滑索的時候,讓他坐在我後面,或者坐在懸浮架上。我並不想讓他一直跟著我,特別是在修路這種工作中,他就像是一個弱智的小寶寶一樣,我真的不忍心。有一次,我一個人坐滑索去最瑪瑪那邊的結點城,我讓小機器人跟隨模式,結果他從氣象站一路跑了回來。 當我在公路上開車看到我的小機器人奔向我時,我真的感到非常震驚。實在是心疼我的小陪跑機器人,他從配送中心一路跑到登山者那裡,而我卻坐在滑索上飛翔。我覺得自己很過分,內心充滿了愧疚和抱歉。希望遊戲中的小機器人能夠坐在我的車上,或者至少讓他坐在我的背上吧。 來源:遊俠網
https://gamemad.com/news/789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