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已經上映20周年。
2002年底,《英雄》以2.48億票房成績,拿下當年的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的公映,終結了中國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靡期,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作品。
20年間,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聲不斷,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它的故事情節,但其中炫目的鏡頭和色彩,實在讓人過目難忘。
今天,時光君想來聊聊這部“濃墨重彩”的《英雄》。
01、開啟中國大陸研發大片時代
《英雄》是一部改寫了中國大陸研發電影史的大片。二十年前的中國大陸研發電影市場,當時全年票房一年才10億左右,進口大片占據三分之二的票房。中國大陸研發片裡最賣座的馮小剛“馮氏喜劇”,票房也就三四千萬左右。
那時的影院基本都是國營單體影院,因為觀眾稀少,很多影院面臨關門閉店改成錄影廳的危險。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憑借一己之力,將中國電影拉到了大片時代,它擁有當年罕見的大投資、大製作、大導演和大明星。該片投資高達3000萬美元,由李連傑、張曼玉、甄子丹、章子怡、陳道明組成豪華主演陣容。
在中國大陸研發片裡,它創造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首映禮,第一次在電視上打出影片廣告,上映前就陣仗頗大,吊足了觀眾胃口。在當年全國影院僅有1000多家的情況下,《英雄》上映後中國票房高達2.48億元,占全年總票房四分之一。
票房碾壓當時熱映的幾部美國大片《指環王》(5600萬元)和《蜘蛛人》(4300萬元)。
它在北美延遲了兩年才上映,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上映時曾一度蟬聯三周北美票房冠軍,這個成績至今沒被打破。
聊到《英雄》的誕生,還必須提一下李安的《臥虎藏龍》。2001年,《臥虎藏龍》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在北美創紀錄地拿下了1.2億美元的票房,打開了華語古裝大片的海外市場。當時主導《臥虎藏龍》的香港安樂影業老板江誌強,想繼續往國外推廣中國武俠片。
張藝謀剛好也想拍武俠片,所以江誌強與當時的製片人張偉平一拍即合,投資巨大的《英雄》也順利上馬。從《英雄》上映開始,中國觀眾逐漸逐漸走回電影院,隨著市場的逐漸繁榮,新的影院開始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增長起來。
從2002年到2006年,中國賀歲影片增加了新的類型片——"武俠大片",中國大陸研發片大賣的關鍵詞就是“古裝+大製作”。何平的《天地英雄》、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等輪番上映,張藝謀也拍了《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
正因為這些中國大陸研發大片的出現,再加院線製改革和民營資本進入市場,沉寂許久的中國電影市場,從2002年開始蓬勃起飛。
02、視覺盛宴
《英雄》剛上映時,在中國的口碑有褒有貶,爭議不斷。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該片的中國評分穩步回升。有意思的是,這部中國大陸研發大片在國外比在中國更受歡迎。
《時代周刊》發布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榜單,《英雄》排名第一,劇組成員還登上過雜誌封面。好萊塢大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說:“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美國《紐約時報》曾經評論稱:“《英雄》應是奧斯卡的無冕之王。”《英雄》曾提名並斬獲了多個中外獎項,包括柏林金熊獎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等。
它還在第22屆香港金像獎榮獲10個獎項和7個提名,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斬獲4個獎項。以20年後的眼光來看,《英雄》當然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毫無疑問,它帶來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
熟悉張藝謀導演的觀眾都知道,他當年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破格錄取,靠的就是出色的攝影作品。張藝謀對於色彩、畫面和構圖的敏感度,是同時代的導演無法比擬的。
《英雄》的色彩美學
影片的服裝設計師是來自日本的和田惠美,她曾與黑澤明合作過《亂》和《夢》,還贏得過奧斯卡服裝設計大獎。
在和田惠美的助力下,張藝謀把色彩美學,玩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英雄》用黑、紅、藍、綠、白講述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各種顏色不僅層次分明,也充滿著細微的差別。
黑色象征著秦王的威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空蕩蕩的大殿,把這種壓迫感渲染到了極致。紅色象征著曖昧複雜的情欲,也代表著血腥的殺戮,還有趙國人的忠烈之心。
無名刺殺秦王時,無名與持矛和盾計程車兵服裝都是黑色,只有士兵頭上的羽毛是紅色的。
紅與黑的色彩對比強烈,代表著兩種勢力的博弈。
《英雄》中還有一個經典的紅黃搭配的場景,張曼玉飾演的飛雪和章子怡飾演的如月,在金黃色的胡楊林決鬥。兩位女俠均身著紅衣,但細看卻有不同。
飛雪的紅衣是更內斂的正紅色,如月的紅衣是更明豔的淺紅色,彰顯了她們身份性格的區別。
兩人激戰正酣,金黃色的樹葉飄落一地,炫目的紅色與燦爛的黃色交織在一起,暗示著兩位女俠拚死一搏的決心。
胡楊林的葉子最後完全變成血紅,效果十分震撼。
秦王所猜測的故事,主色調是藍色,這很符合他處心積慮、充滿猜忌的人物設定。
綠色作為殘劍飛雪的回憶和向往穿插其中,代表純粹的愛情和頑強的生命力。
在無名行刺之前,殘劍飛雪曾殺進過王宮,但悟道後的殘劍放過了秦王,綠色代表了生機。白色作為主色調,出現在最後一個故事中。
前面的五光十色變成了純白,更接近純粹的真實,也代表了舊時代的逝去,秦王一統天下的雄心。
張藝謀形式感十足的美學風格,不僅給觀眾直接的視覺衝擊,也承擔了重要的敘事意義,與內容貼合。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已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影像語言。
03、爭議背後
伴隨著票房和獎項的,還有關於《英雄》各種各樣的爭議。在拍《英雄》之前,張藝謀依靠《紅高粱》這類有著濃鬱本土特色的現實主義作品名揚海外,而《英雄》是他的商業轉型之作。
“張藝謀墮落了”,這種質疑在所難免。
在一次採訪中,張藝謀曾說:“為什麽不老拍《秋菊打官司》,卻要拍這些東西?很庸俗,很無聊,很墮落,一直有人這麽批評。我倒不以為然,我恰巧認為這樣是一種鍛煉。”
從《英雄》開始,張藝謀開始給電影創作做“加法”,他願意嘗試更大規模的製作。
從《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再到2016年中外合拍的《長城》,他把“加法”做到了極致,想要爭取全世界觀眾的喜愛。
直到最近幾年,他才變得更願意做“減法”,從水墨黑白風格的《影》,致敬膠片情結的《一秒鐘》,到故事小切口的《狙擊手》。
他依然是電影美學大師,但不再那麽迷戀過去“濃墨重彩”的個人創作風格了。
當年針對《英雄》的爭議,很多都集中在影片的故事和立意層面。
其實,這部電影的故事框架借鑒了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依據不同的人物描述,拼接起事物的原貌。“無名”為天下放棄小我,秦王發現自己最忌憚的刺客竟是唯一的知己,然後帶著對“天下”的重任,繼續他的統一大業。
在無名和秦王這場“羅生門”式的對話中,三個版本的故事,被賦予了不同的顏色逐一呈現。這種敘事手法並非張藝謀獨創,但對當時的中國觀眾來說並不熟悉,所以很多人看完感覺一頭霧水。
《英雄》的核心故事,就是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
影片雖然圍繞“刺秦”展開,但與其他武打電影不同的是,它並沒有執著於呈現真實的暴力打鬥場景,反而有種骨子裡透出來的東方詩意。
巍巍宮殿,漫漫黃沙,湖面如鏡,燦爛胡楊。時隔20年,很多人早已忘記了故事細節,但那些鏡頭帶來的震撼美感,依然歷歷在目。
什麽是電影?《英雄》的第一個畫面出來,我們就會明白:這就是電影,電影跟電視完全不一樣。
看看如今的電影市場,在令人難熬的“片荒”之中,我們還能等來這個時代,拯救市場的《英雄》嗎?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