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26號 The Screamer 【呐喊/呐喊人】
地牢發掘出的作品,本館從一位探險家手中以10銀幣收購並保存至今。畫幅大小:橫6格縱4格
畫面描繪了一個人驚恐的呐喊。要說一說的還是它的出處……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呐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1895年版的《呐喊》以1.199億美元拍賣成功,創造了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這一記錄直到紐約當地時間11月12日被《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打破。
作品簡介
《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畫家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裡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創作背景
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呐喊》。” (Thomas M.Messer著《愛德華·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頁。筆者譯。)
描繪地點被 “人肉” 據美國《郝芬頓郵報》最新報導,創下最貴拍賣紀錄的《呐喊》所描繪的地點已經被美國一家網站給 “扒” 了出來———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埃克伯格山的一條名叫Valhallveien的路。這家名為Pop Spots NYC的網站是專門來給各個名畫 “定位” 的。該網站的負責人鮑勃·伊根就是利用網上圖片來找畫中的這個地點。
畫中場景讓人恐懼
《呐喊》創作於19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當時蒙克的眼中,這裡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甚至是有些惡心。在這幅畫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一致的,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自己的感受,畫裡的線條也是扭曲的,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覺沉悶、焦慮並且孤獨,毫無疑問,蒙克將畫面中的情感表現到了一種極致。現實 景象溫馨美好在網路圖片中,這條路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像一張恬靜的田園風格明信片一般,這裡還曾經被一名著名的攝影師湯瑪士·阿耐斯塔德拍攝了下來,跟《呐喊》一樣,照片裡也正是夕陽西下之時,但遠方的火燒雲和橋下的燈火人家卻讓人感覺十分溫馨美好。
真相
這裡曾有屠宰場其實早在這次被 “鎖定” 地點之前,《愛德華·蒙克:呐喊的背後》一書中就曾經提到這條路在蒙克經過之時的環境,這裡曾經離當時城裡最大的屠宰場和精神病院都很近,所以蒙克所聽到的那一聲 “尖叫” 很可能來自於這兩個地方的其中一個。
作者簡介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堪稱二十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他出生於挪威洛頓,童年時父母雙亡的經歷在其心靈深處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使他早年畫下了許多以疾病與死亡為主題的作品。他曾在克裡斯蒂安尼(今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885年第一次旅法,學習印象派的畫風,後又受到高更、勞特累克及 “新藝術運動” 的影響,導致了其畫風的重大變革。1892年他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協會的展覽,由於形象怪異,其作品在德國引起激烈反響,畫展只開了一周即關閉了。為此,以利伯曼為首的自由派退出藝術家協會,成立了柏林分離派。這一行動使蒙克大受鼓舞,從此在德國定居下來,直到1908年。這16年是蒙克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他在憂鬱、驚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線型圖式表現他眼中的悲慘人生。他的繪畫,對於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成了 “橋派” 畫家的精神領袖。評論家指出: “蒙克展現了表現主義的本質,並在表現主義被命名之前就徹底實踐了它。”
《蒙克自畫像》
照片: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