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龐克》新家劇本由於有倫敦幫的原因,所以想要不越界的打通是比較困難的,那麼在困難模式下怎麼達成不越界呢?請看下面的《冰封龐克》新家劇本困難難度不越界流程指南,希望對大家有用。



・思路
不越界如何有效對付倫敦幫:政策全部優先加希望的,產能以後再說,記得補夠幼兒園數量。可以在倫敦幫剛出的時候就抑製一點增長趨勢。角鬥場和警衛塔記得補滿所有居民都要吃上這個buff,加長工時除非必要不要開(科研全開)
如何避免死人:絕不要開24小時工時(困難難度中獎率奇高)其他的就是吃喝拉撒的問題了。
在最終時刻如何避免死人:爆鋪醫院有技能開技能,全部醫院必須把能給的buff全給足,實在不行把療養院鋪一地。(醫療機構是唯一一個可以在決戰時刻正常運作的,而且能量塔+過載+兩次科技醫院保溫提升+工地點燈可以保證醫院內溫度絕對不慌決戰)(信仰流因為獨特的養老院所以爆鋪就好了,病號都不會出現,畢竟他們能把工人當醫生使用)
後面慢慢補細節流程吧。
・開局
起手怒拍空格使用時停技能,然後點政策24小時加班(點了也不要用,死人概率太高)
隨後65人分配 15鋼 15煤 其他木頭。 然後怒拍空格。
然後每有20木 5鋼的時候拍一個採集站一共拍兩個:頭兩個分別拍左下和右下兩片資源堆,採集站好了之後把採鋼的拉走幹別的
(另外只有空餘的工人才會修建建築,所以下採集站的時候記得空餘部分工人以便白天修好)
(前期需要玩家非常計較細節,所以修路和拍建築都必須卡著資源,盡可能最短路線以節省木頭)
(細節:開局黑長直粗硬旁邊送的那個建築(資源存放點)是自帶一圈路的利用起來吧)
一晚:趁晚上修建醫院(修內圈,只要出病人就拉滿醫生,沒病人全部拉走),再往上方煤堆拍一個採集站。
頭一天可以靠過載發電過夜,節省造民居的木頭。
卡時間點出延長工時政策,然後全採集站開延長工時。(資源堆也是可以開加工時的所以趁晚上提前準備)
一般一兩天之內以為缺乏民居刷一個要求房子的事件,然後卡時限做好,房子間不留空隙。
白天記得關過載。不然不夠過後面幾天。
夥房一定要在第三個政策之前造好,然後政策點湯水。造好就做飯不然會餓死人,時間緊。(留意看建築的產出是湯還是標準飯菜)
然後是科研站(一個或者兩個視自己資源定,不要改建築朝向,開延長)。首發必須是溫度計(單工地加溫)。
卡時間造民居和兩個獵人小屋。
科研站和夥房造在第二圈,內圈給民居和醫院,獵人不需要溫度所以貼地圖邊造。
獵人小屋好了之後,關掉全採集站的延長,然後過上美好生活。
這些弄好之後不滿較低(因為只有科研開延長),基礎食物也有保證了。準備應對第一波降溫。
之前因為首發了溫度計科技,所以外圈建築降溫時可以全部點開技能。這樣小人工作就不會得病、凍傷。
然後裸挖資源的人馬上扯回來同時看在另外兩個資源視情空餘人力補採集站。
科研順序是燈塔-食物-鋸木廠能量塔-2本
・政策及科技
屍體處理,器官移植,隨後政策視自己資源而定。幼兒園必出。
燈塔探索順序:附近一圈,然後再走主線,人員全部選護送,全部護送。雖然不造成希望減值,但是會減員。(陰暗洞穴探索前保存一下,救人概率會失去探索隊)中途遇到看到煤礦先別去,沒用。
機器人修不修自己選,秩序流建議拆了(修醫院要用核心)
開局大概就是這樣了,接下來的是爆發期。
隨著帶回來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將要面對的是匱乏的食物和資源,所以接下來就是開荒的時候了。
科研點好伐木之後在地圖上方雙開伐木場,(利用好之前煤礦修的路)延時挖木,獨立加溫。
如果因為爆炸性人口增長而資源和基建還沒跟上的可能會導致病號增多,可以考慮多造一個醫療站。
上面鐵礦處先準備好規劃,科研一到位立刻開工:單開一個鐵礦(不壓資源的那個礦位)然後給他能量塔(計算好極限距離),在能量塔附近補上一圈房子應對房屋需求。同時鐵礦開延時,不然不夠用。
科研需要把主能量塔範圍-能量溫度提升都升級了。然後補上第二圈房子,這樣應該進入人人有房住同時降溫可以靠過載不死人的程度了。
能量塔科技一升級,煤礦不夠了。那就開始研究水煤,煤研究好了之後必須研究獵人策略。自己選位置造吧,兩個水煤礦帶4個採集站。直到科技「獵人策略」研究完成。同時研究完相關科技開延時。
因為大量建築長期工作,一定會刷事件要求減少工時的,一律無視,然後開始補角鬥場,酒館,幼兒園壓制超標的不滿。(角鬥場不需要溫度,其他都需要溫度。同時酒館放一個人就行)
這時候木頭,鐵,食物,煤已經準備就緒,問題是開啟更進一步的降溫,以及即將到來的劇變了。
如果沒估算錯誤,探索應該開啟了美國路線可以探索上方地點了,同時下方還有幾個未探索的地點等你開啟。
同時倫敦幫或早或晚也改現身了。
當新的路線出來後多造一個探索隊探索外界。同時遇到所有資源點都選擇拆卸。(斯特拉城選擇無視,死人概率高)
政策,沒什麼好說的鄰裡守望-警衛-宣傳-監獄-晨間-巡邏-廣播-工頭(也就是優先加希望)
科技慢慢應對著出能量塔幾個科技(獨立升溫科技隻升一級基本夠用了),然後把產出相關科技點好(缺什麼點什麼)
同時木頭因為上面樹木採幹了,可以貼著自己的產煤區和產鐵區下兩個新的鋸木廠,舊的記得拆掉。(注意幾個點溫室科技是沒有必要的,同時因為能源核心有限,所以冰牆挖木配窯子和煤礦產煤之間只能二選其一)
同時要關掉不必要的延時工時節省不滿壓制倫敦幫(科研必須開)
對了如果出現了要求改進食物的要求的話可以接任務然後順便改進食物,減少不滿完成還能加希望,兩全其美。
倫敦幫這一段其實也是最安穩的階段,因為設施齊全,兵糧馬足,除了給自己帳篷換最定級建築外真的沒什麼好說的。都是內鬥。所以這段時間要做的是準備應對更後期的災難。
在應對倫敦幫的同時,視天氣升級相關配套設施,確保醫療設備和食物的跟進。物資只要堆滿就補儲藏。確保產出不斷。
順帶一提,如果出現了詩人自殺可能是因為你事件選的不對,你部分人民不開心了,因為我這麼怕越界所以特別小心任何選擇,所以沒出。
警衛塔和宣傳中心和酒館可以隻放一個人,但是。但是。監獄人手不能太少。雖然建築上寫著24小時開業,但實際上呢小人會吃飯,會生病。一走開就出現囚犯出逃事件。一定留心。
倫敦幫應該會在最後一天左右散夥,同時隔一段時間開始刷難民朝(共計3波,第一波還好,第二波大量基礎病號,第三波10個正常其他全是重病。)
如果你跟我一樣探索路上全是能拆就拆的話,這時候會盈餘十幾個核心,立刻拍出大量醫院。(秩序只有醫院能救重病)。同時額外口糧技能用在第二波難民上(如果你選了),快速治好後留空間給重病人員。
同時加快食物進度,拍下大量空獵應對食物需求,另外科研走向這時候需要開出第三隊探索員和提升探索速度(至少升級一個探索速度。)
倫敦幫事件畢竟解決了,希望和不滿就有了富餘的空間。這時候就該壓榨全部價值。同時3波難民接收完畢後探索隊全員出發外出救人。
如果沒有走冰牆挖木科技線的話,這時候應該考慮把全圖木頭挖空。(之後有任務需求起碼1000)同時食物也要提前準備還要為用技能留出一定空間,3個夥房造湯喝,n個空獵一般是足夠的了。(煤礦反而因為暴雪來了也能開採反而不缺)
・最後
決戰時刻了,首先你要面對的是來自暴民的怒吼:老子要木頭。
這時候如果必要科技已經全部點好的話,可以把全部空獵和科研拆光,再對應的拆點東西應對應對過去就好了。
木頭解決完,下一波就是刷煤礦事件了(所有煤礦場除非死人不然沒法正常產出)如果沒有煤礦只有水煤和蒸汽煤不會觸發。這時候果斷放棄煤礦,立刻拆光然後把拆掉之後的全部核心用在醫院上(預留一個核心留著決戰用)(到最後估計有17.18個左右的醫院)補醫療站,確保全部工程師都在醫療設施內工作。
因為煤礦關閉,(不管你存了多少煤)都會因為低產出刷事件要求多造幾個挖煤設施,(做吧,起碼加希望,雖然意義不大)。
最後一戰要來了,這時候哪怕全科技點滿,居民房也沒有辦法頂住寒風,但是千萬不要急著開過載,卡時間卡居民健康。
要留心下面生病人員數量,超過十個以後開啟過載,當過載開啟的前一會,肯定會爆發性出現病號,不過不要慌,充足的治療會把他們都治好。
然後關閉過載,沒錯關過載,過載一關,病號再出現,然後開啟過載,等治好關過載如此循環。等最後一波。
這時候要留心了。在最後考驗來臨之前必須開好過載治療全部病號,然後坐等暴風雪。而且能量塔的過載這時候接近極限。
但是沒有所謂,記住之前修醫院預留了一個核心對不對,這個核心就是用來修復過載的能量塔的。(不然只能送小孩去死)劇烈的寒風會讓全部房子受冷,除了醫院處於可以接受的溫度內。所以不需要擔心病號死亡,只要醫療機構充足,病號一定不會死。
最後玩家看著猛彪的病號數量迎來陽光。非常簡單對不對。嗯。
來源:遊民星空
 金幣大師 (Coin Master)
 金幣大師 (Coin Master) 大富翁 GO (Monopoly GO)
 大富翁 GO (Monopoly GO) 蛋仔派對
 蛋仔派對 超能世界
 超能世界 豬遊記
 豬遊記 LINE金幣派對
 LINE金幣派對 夢幻海島
 夢幻海島 豬來了
 豬來了 薑餅人王國
 薑餅人王國 天天玩樂園
 天天玩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