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帕文明介紹
哈拉帕人是出類拔萃的城市規劃師,他們通過巧妙地疏引雨季的洪水來爲己所用,種植豌豆、芝麻、棉花以及大麥。
公元前3000年,在當今巴基斯坦地區,一個富庶且繁榮的文明沿著印度河(印度一國也得名於此河流)發展壯大。
這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也被稱爲哈拉帕文明,此別名源於首批出土相關考古文物的城市:哈拉帕。
歷史
儘管該地區在更早之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直到大約公元前2600年時,包括哈拉帕以及摩亨佐達羅在內的城市中心才達到各自的鼎盛時期,隨後這些城市便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消失。
在歷史的這段時期,該區域氣候炎熱且潮濕,非常有利於農業發展,這也讓當地的居民過上了十分富足的生活。
該文明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點也許是其城市結構——它有著成千上萬的居民,城市發展水平在當時名列前茅。
通過對規模龐大的水道網的利用,這些城市似乎還發展出了卓越的水利管理系統。除開衆多公共噴泉外,城市內的房屋能夠使用淡水、使用茅廁,甚至還擁有汙水排水系統。
該文明沒落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對此人們有著多種推測,其中一種假說便是來自北方的外族可能導致了哈拉帕文明城市群的驟然隕落。
然而,沒有任何現存考古依據佐證這樣的戰爭理論。時至今日,最令人信服的理論便是一場自然災害導致了河床乾涸,從而迫使居民東遷。
你知道嗎?
這些城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讓人難以區分出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
此外,也沒有跡象顯示這裡存在著參與城市修築的奴隸階級,這一點與古代世界的其他地區大相徑庭。
基於這些事實,許多人傾向於認爲這是一種不存在等級制度體系的非暴力社會,儘管這種觀點目前還無法得以證實。
本質特性-農耕主義者
豐饒之地:農耕主義者帝國可以使用自己的影響力,以更好的生活作爲吸引觸發遷徙,從相鄰的領土盜取人口。
社群精神:農耕主義者城市每次獲得人口,便會提升安定度。
傳承特性-肥土洪漫
出産食物的地塊食物+1、河流食物+1
象征性單位-飛毛腿
哈拉帕人並不渴望戰爭,他們更願意與對手和平共處。
哈拉帕人對於戰爭的觀念似乎是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因爲從未發現過戰鬥或掠奪的痕跡,哈拉帕社會通常被認爲是非暴力的。
他們沒有任何表現戰爭的藝術作品,意味著那裡沒有武裝衝突。
哈拉帕的城市及周邊地區的人口狀況也部分地解釋了這一點:擴張是不必要的,相反,和平共處受到了大力提倡。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完全沒有暴力:那裡的城防仍然很堅固,而且也曾出現過武器。
有些人已被證明的確持有武器,但很可能是用於狩獵和維護社區的和平。
因此, “飛毛腿” 並不代表過去曾經存在象征性的軍事單位,而是指向了那些長途跋涉以促進城市之間通商,以及推動了對外貿易的人。
屬性:戰鬥力14、移動點數5、攻擊範圍1
詳細訊息:【近戰單位】近距離作戰單位;【尋路者】無視森林的移動懲罰。
花費:1人口、45工業
象征性區域-水道網
哈拉帕城市通常建在大江大河沿岸,通過利用河道,使周圍的土地變成肥沃的平原。
哈拉帕的城市遺跡顯示出了高度發達的城市體系。建築物呈網格狀排列,用泥磚建造而成。
每個城市的泥磚尺寸都是統一的。城市中有管道系統向房屋供水,並將廢水衝進被覆蓋的街邊下水道。
這在當時是一項了不起的創舉。在保存最完好的考古遺址摩亨佐達羅中,有一個長方形的水池,面積爲12x7米,深2.4米。這個水池也是用泥磚建造的,並有焦油密封以便防水。
雖然今人稱其爲 “大浴場” ,但它曾經似乎是用於宗教儀式的。這也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的水池建築。
效果:食物+3、安定度-10、每毗鄰一塊農民區食物+3、城市或前哨站農民欄位+1
花費:80+(20*區域^1.15)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