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文明介紹
一種遊牧與掠奪的文化。匈奴人是大草原上的殘忍戰士,他們渴求著戰爭的刺激。
儘管西方史料早在公元2世紀就提到過匈人(Huns),但他們直到4世紀後期到5世紀中葉才開始在歐洲嶄露頭角,逐漸控制了東歐和中歐的草原地區,甚至對羅馬帝國構成了直接威脅。
歷史
目前,對匈人一族的起源學界尚未達成共識。研究人員認爲,他們原本可能是土耳其人、烏克蘭人、蒙古人,甚至可能與中亞的匈奴人(Xiongnu)有關係。
然而,經書面和考古資料證實,匈人是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自草原而來,主要依賴自己的牧群爲生。
這些可怕的騎射手擅長快速奇襲,隨後突然撤退。他們在公元375年穿越伏爾加河後,滅亡了哥特帝國厄爾曼納裡克,接著向西挺進,在多瑙河岸建立了一座王國。
這種血腥擴張導致大量人口流離失所(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奄蔡人等)。這段時期被稱爲 “民族大遷徙時期” 。
到了五世紀初,匈人襲擊了羅馬帝國的東部省份以及波斯的薩珊王朝。
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人一族的實力到達了鼎盛,成爲了羅馬皇帝的心腹大患——他們需要向匈人繳納大量貢賦,以防進攻。
阿提拉發起了一場征服羅馬西方領土的戰役,但在451年發生於高盧的加泰羅尼亞平原戰役中被擊敗。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他的鐵蹄就踐踏了波河流域,緊接著又在和教宗聖良一世進行會面後突然撤退了。在公元453年他去世後,匈人帝國就瓦解了。
你知道嗎?
給阿提拉起了 “上帝之鞭” 稱號的人是中世紀的牧師,而非和他生活在同時期的人。他們在編年史中將他描述爲上帝用來懲罰人類原罪的工具。
本質特性-軍國主義者
鋼鐵後備軍:軍國主義者文化可以在自己任意擁有足夠人口的城市中征召民兵軍隊。
枕戈待旦:軍國主義者文化的基礎戰爭支援度數值會得到提升,使其更容易開展戰爭。
傳承特性-強健戰馬
騎兵單位戰鬥力+2
象征性單位-匈奴部落
匈奴人是飼有快馬的遊牧民族,他們還配備輕便卻不失攻擊性的弓箭,匈奴人的適應性很強且十分危險。
像大草原上的人們一樣,匈奴人的軍事優勢來自於他們非凡的機動性,這是遊牧生活帶給他們的一種饋贈。
儘管複合弓仍然是他們的首選武器,但由於掠奪和與其他民族的接觸,他們的部分武器也逐漸向羅馬樣式演變(雖然這並非一蹴而就)。
這種不對稱的弓底部較短,更適於在馬背上放箭。這種弓的使用得益於一個更穩定、更牢固的馬鞍,其高拱的設計彌補了馬鐙的缺失(他們直到6世紀末才用上了馬鐙)。
在戰場上,他們擅長於通過巧妙的協同進攻和撤退來騷擾敵人,最後派上重騎兵完成衝鋒圍剿。
雖然他們的馬比歐洲馬小,但勝在耐力更強,也更擅於跋涉遠征。
屬性:戰鬥力22、移動點數6、攻擊範圍0
詳細訊息:【遊牧民】一種特殊單位,可通過戰鬥與洗劫獲取食物進行繁衍;【多步移動】能夠忽略管控區進行移動,直至所有移動點數耗盡。
花費:1人口、180工業
象征性區域-奧爾杜
一種遊牧營地。奧爾杜中有帳篷和牧群,能夠自給自足,它也被用作軍事訓練場地。
奧爾杜(ordu)一詞(源自古代語言 “Turkörgu” )是現代部落(horde)一詞的根源,最初表示遊牧營地或權力中心,而不是一群人。
匈奴人實行的的確是 “營地遊牧” ,在征服和動蕩時期,人和畜群需要經常重整、移動,因此他們幾乎一直處於遷徙狀態。
然而,許多埋葬地點證明,某些地點是更受青睞的聚集地(尤其是出於越冬的考量),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某位拜占庭大使曾在449年提到的,地處當今匈牙利的 “阿提拉城” 。
當皇帝的使節抵達時,他們看見了一座由帳篷聚集而成,環繞在一座山下的城市。最高處是一座用木頭建造的王宮,周圍木柵高聳,塔樓林立。
花費:80+(20*區域^1.15)工業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