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文明介紹
一種崇尚武勇的文化,視戰場上的嚴苛考驗才是檢驗一個人的真正標準,就算如此,哥特人不爲物欲所動,十分講究內心與精神,非常尊崇自己的傳統。
哥特人具體起源不詳。根據約旦人公元550年左右的書面記載,他們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大約是哥得蘭島或瑞典南部地區),在幾世紀前橫渡波羅的海,定居在了維斯杜拉河口(今波蘭)。
歷史
他們融入了一個人口龐雜的族群,並且似乎迅速成爲了領頭羊。
在第三世紀,他們從多瑙河發動突襲,進攻巴爾幹地區,長驅直入小亞細亞,最終定居在了現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草原地區。
在那裡,他們和羅馬帝國發生了一段時間的衝突,最後分爲了後世稱爲東西哥特的兩個民族:格魯森尼和瑟文吉。
在匈奴人的壓力下,哥特的厄爾曼納裡克王國於公元375年覆滅。東哥特人被匈奴人征服,西哥特人則退避於色雷斯。
後者在公元378年發動叛亂,擊敗了阿德裡安堡的東羅馬皇帝瓦倫斯,隨後通過談判得到了留居巴爾幹地區的權利。
然而,他們在401年洗劫該地區,遷往了意大利。隨後又在410年洗劫了羅馬。
幾十年後,西哥特人在阿基塔尼亞附近以及其後在西班牙附近建立了一個偉大的王國,而再次獨立的東哥特人則控制了意大利。
因此,哥特最初只是指一個很小的民族,後來則代表一個部落聯盟,最後則是用來稱代領導東西哥特王國的的精銳戰士階層。
你知道嗎?
雖然現在哥特也用來指一種中世紀建築風格,但 “哥特式” 這個形容詞在16世紀才出現在了藝術話語中。
因爲西哥特人在410年洗劫了羅馬,所以 “哥特式” 一詞被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們賦予了貶義,用來形容他們認爲粗糙、野蠻的藝術品。
他們認爲自己的藝術源自古典藝術,而哥特藝術風格與其截然相反。
本質特性-軍國主義者
鋼鐵後備軍:軍國主義者文化可以在自己任意擁有足夠人口的城市中征召民兵軍隊。
枕戈待旦:軍國主義者文化的基礎戰爭支援度數值會得到提升,使其更容易開展戰爭。
傳承特性-敏捷掠奪
單位洗劫時戰鬥力+10、要塞影響力+2
象征性單位-哥特騎兵
這種重騎兵通常裝備有長槍或劍,就算是近距離作戰,他們也是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
哥特人使用騎兵部隊,可能是他們在黑海北部(現烏克蘭)與大草原上的人們一起生活時,所遺留下來的一種傳統。
哥特騎兵因阿德裡安堡戰役(378年)而聞名,當時他們擊潰了瓦倫斯皇帝的羅馬軍團。
他們巧妙地包圍了敵人,成功地擊潰了瓦倫斯和大多數羅馬精銳部隊。
這場戰役是羅馬人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時起,羅馬人將許多 “野蠻人” 部隊納入他們的軍隊,尤其是仍然沐浴在這場偉大勝利榮耀中的哥特人。
一些歷史學家還指出了歐洲軍事戰術上的變化:騎兵部隊終結了步兵的統治地位,成爲中世紀戰場上的主宰。
屬性:戰鬥力29、移動點數6、攻擊範圍1
詳細訊息:【重騎兵】快速強力的騎乘單位,可對敵人發起衝鋒,對非鄰近敵人發動攻擊時,獲得戰鬥力加成,無法攀爬防禦工事;。
花費:1人口、90工業
解鎖者:騎兵戰
象征性區域-墓塚
巨大的土堆,間有石碑和石圈。哥特人用這種墓塚來火化或埋葬死者。
哥特人留下的珍貴考古遺跡很少。這些遺跡主要由木頭和泥土製成的房屋、簡單的墳墓和一些日常物品組成,通常混雜在與他們混居的其他種族所留下的遺跡之間。
然而,發現於波美拉尼亞,可追溯至公元1世紀後半部分的喪葬儀式痕跡大多是哥特人所留下的。
受到一些古代證據的支援,這些痕跡揭示了斯堪的納維亞移民對土著人口的影響。
這些大墓地由小墳塚——一種建造在石製墳墓支撐結構上的土丘組成。除了這些墳塚外,還發現了建在火葬或土葬的遺骸上方的大石圈,通常伴隨著品質上乘的財物和裝飾品。
但是,這些不僅僅是墓葬,也是宗教儀式集會的場所。
效果:影響力+3、信仰+3、安定度-10、每毗鄰一塊區域信仰+2
花費:80+(20*區域^1.15)工業